2019年11月9日,“栖居‘荷’处——于跃作品展”在798 ICI LABAS艺栈举办,集中展示了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栖居“荷”处与遁入“山”林两个系列作品。这也是继2017年“隔尘”个展以来,于跃在艺栈画廊举办的第二次大规模个展。
展览开幕嘉宾合影
“栖居‘荷’处”与遁入“山”林,不仅构成了于跃本次个展的两大描绘主题,更流露出艺术家本人的处世之道。荷花与山峰在传统中国画中已是相当成熟的主题,而如何在当代的艺术创作中找到自己的表现途径,将自己的创作语言付诸于笔墨之间,于跃选择了将当代的文人气质灌注其中。
艺术家于跃(右)与策展人葛玉君(左)
正如策展人葛玉君所言,这些作品是极具当代性的,在体现当代人的状态的同时,又彰显了艺术家个人的人文追究。
在于跃的作品中,“荷”是他一直以来诉诸表达的对象。所谓君子如荷,清涟而出。“荷”在传统文化中常寓指品性高洁,同时与“和”同音,便有和平、和谐之意,荷的形象多见于文人墨客咏颂、绘画之作及佛门之中。在此次展览策展人葛玉君看来,于跃的创作一方面存在着一种自我与“荷”之精神的转译,在对荷的描绘中,在与荷的互为主体的创作过程中,同时完成的是两者相互塑造的过程;同时,艺术家对于“荷”的题材的选取,无疑从另外意义上显露出于跃先生温润外表下所隐藏的一份笃定之情。
在传统的没骨基础上,于跃的荷花处理得更加精到。通过更加具体化、精细化的笔触抒发性情,强调画面整体气质的平静。同时,其荷花打破传统程式中或工笔、或色彩晕染、或泼墨写意等方式,用没骨白描的方式凸显细节,又将水墨晕染与之结合描绘出花瓣饱满润泽的质感,丰厚淡雅,落落大方又自然纯粹。
而“遁入山林”则是于跃选择精神安顿的另外一种方式。他的创作,以色代墨,采取一种将红色作为主色调的方法。这种红色也并非传统中国画色系当中的红,而是采取一种日本烧结颜料——水干色,来代替朱砂,这种颜料可以反复积墨,而朱砂很难做到。“在绘画过程中,将这种红色进行不同明度的调配,换言之,艺术家是通过运用同一种色彩的不同明度进行画面的处理。如此,便将水墨的那种浓淡干湿、笔幽意远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的确,于跃以细腻微茫的皴擦展现“山川之质”近距离的触目感,也赋予了山水写生以浓厚的个人趣味。以红色入画并没有使画面显得突兀张扬,反而给人一种沉淀、镇定之感。
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书杰接受采访
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书杰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强调,“于跃用红色直接入画,不像水墨能够分至‘五色’,这对于表现山水画的空间和层次是更难的。但展览中于跃的朱色山水作品结构清晰,画面新颖,虽然技法的表现上比水墨难度要高,但他成功表现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原中国国家画院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刘牧接受采访
原中国国家画院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刘牧亦认为,此次展览作品的重彩系列不乏水墨的淡雅,而水墨系列中也有厚重的丹青意味。“于跃将材料的研究融入其山水画,展示出一种新面貌,既体现出传统,又有新的延展性。”刘牧说。
艺术家于跃
正如艺术家于跃自己所言:“我的绘画就如自己的性格一样有两个极端,要么用最饱和的‘红’,画重彩山水,要么用最淡雅的墨,画清新的荷。”然而,无论是清淡还是重彩,是晕染还是积皴,于跃的作品永远保持着纯粹、淡然的文人气质。驻足他的作品前,就如同踏入一片安宁、深远的隔世场域,心旷神怡而恬淡高远。
栖居何处?栖居“荷”处。在这片精神栖所中,于跃为观者展示了当代文人的执着与纯粹。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