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

气势情韵皆在其中 齿刀篆刻赏析

2019-01-17    来源:中国质量报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刻刀为工具,汉字为表象,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将金石的自然美、刀法展现的美、章法表现的美及汉字书法的美集为一体,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合一的审美取向。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IMGf8bc1297cee74970833843.jpg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中国篆刻发展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历经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石章出现之后,明代篆刻家何震、文彭等人最早用石章表现汉印风格,到了清中晚期,大批金石大家出现,如吴昌硕、丁敬、徐三庚以及后来的齐白石、邓散木等人使印坛盛况空前,各种风貌应有尽有。

当印章艺术发展到流派篆刻阶段以后,对个性风格的追求已经超过了对共性规律的遵守,特别是在篆刻技巧上,越来越多的呈现多样化的局面,这是篆刻迅速繁盛的主要动力。清代以来,篆刻艺术长盛不衰,异彩纷呈,有成就的篆刻家们都对古代的玺印和前人的风格认真地学习,同时又在具体技巧上反复练习,追求个性化的艺术效果。

纵观古今刻艺,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辉煌璀灿的传统艺术,齿刀篆刻的创始人张书经先生就是在汲取前人技艺之法乳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反复锤炼出这一门篆刻技艺。张书经先生曾经营一家首饰加工雕刻店。他爱好书法和篆刻,深受吴昌硕大师的影响,并擅长把篆刻、书法运用到精雕细琢的首饰制作中。由于张书经加工的首饰都是人工雕刻,且图案细腻,线条美感,所以深受当地居民欢迎,久而久之,有许多人慕名而来,专门找他加工首饰。在雕刻过程中,张书经发现,手工雕刻动物的绒毛非常不易,尤其是在石料上创作,稍稍用力就很容易出现瑕疵。而常规的雕刻方法又容易将图案雕刻的生硬死板,粗糙没有质感。为提高雕刻水平与质量,张书经先生经过潜心研究,独创了齿刀篆刻技法,运用刻刀将图案一刀刀掇成锯齿状,可以使动物的绒毛更有层次和质感。他不仅将齿刀篆刻运用到首饰加工中,在他篆刻铜尺、金石等作品时也得到了充分运用。他经过反复推敲、实践,独创了篆刻工具——齿刀,并逐步形成了这样一套完整的篆刻技艺——齿刀篆刻法。

齿刀篆刻艺术中的“齿刀”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篆刻技法。篆刻过程中,创作者用刻刀前端的刀齿,可使图案呈现规则或不规则的齿状效果。同时,也可用齿刀一角,辅之以一刀刀掇的方式,所产生锯齿的毛糙或细腻程度要根据石料的大小及需要达到的效果运用刀工控制调整。这种刀工技法主要适用于雕刻石料较脆和体积较大的印章,用齿刀法雕刻出的动物绒毛图案也更生动形象。

齿刀篆刻将中国篆刻艺术中的书法、刀法、章法三者完美结合,既有古朴自然的书法笔意,又有和谐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雕刻出的生动神韵。创作者运用齿刀,一点点慢慢掇成的齿状线条细腻而有层次。这项技艺最早是由它的创始人张书经先生在雕刻首饰图案中发现并反复实践研究得出,后多用于肖形印和线条茂密处的篆刻。运用这种技艺所创作的动物造型十分准确洗练,简洁自然,活灵活现。这些印有的虽不过一厘米方圆,却将复杂、丰富的人形、动物表现得惟妙惟肖,印面毫无紧迫杂乱之感,把玩手中,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饶有有情趣和意味。

齿刀篆刻技艺贵在气、势、情、韵皆备,最终落实在“和谐”二字上。齿刀形状虽有不同,但要求在气息上形成“断”与“连”的统一。通过齿刀法的反复修饰,全印不管字数多少、形状各异,都能做到团结一致,所表现的轻重、虚实、疏密等关系各得其宜,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气聚而不塞,势放而不乱。

马俊潼: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齿刀篆刻第三代继承人。(通讯员 马俊潼)

[责任编辑:石英豪]
用心关爱  呵护成长
精准扶贫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