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读者在“椿树书苑”认真看书。
6月6日,“阅读丈量生活”书香之旅之“品阅中轴”活动现场。
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都的核心组成部分,北京市西城区自古阅读之风甚厚。 7月7日,用阅读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的“‘阅读丈量生活,书香之旅阅读打卡活动’——记忆西城”阅读行走线路活动成功举行,至此,“阅读丈量生活,书香之旅阅读打卡活动”圆满收官。
城市发展研究专家古波现场分享北京城市历史变迁知识。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西城区总工会发起,旨在创新阅读推广形式,促进全民阅读,深入推进“书香西城”建设,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喜好,推出创造性的独立品牌“阅读丈量生活”书香之旅全民阅读活动,以线带面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更好地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名家分享北京城市历史知识。
本次活动时长跨度38天,行走历程约18公里,自6月6日开启以来,各个年龄、各个职业的参与者通过在“品阅中轴”“时尚西城”“艺术西城”“书香西城”“记忆西城”5条特色阅读线路上行走,实地探访特色鲜明的17个书香之旅阅读打卡站点,“读西城”“游西城”“品西城”。此外,在整个阅读行走活动中,还开展了“你选书 我买单”活动,“实用拍摄技巧知识分享”“《我和我的祖国》合唱献礼”“拼图游戏分享”“北京城市变迁历史趣事分享”等5场形式多样的落地活动。据统计,截止到7月6日,领走人数超过200人,自由行走人数超过1000人次,平均单条路线行走人数大约217人次,“阅读丈量生活”书香之旅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切实增强了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市民群众的读书热情,为深入推进“书香西城”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阅读丈量生活”书香之旅活动现场。
此次活动主题突出、亮点纷呈,用独特新颖优质的文化活动形式对“书香西城”做了更好的诠释和理解。
·紧扣主题,抓特点,形成“亮点”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此次活动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读丈量生活”这条主线,在活动背景板、即时贴上等使用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相关主题元素;参与者穿着统一服装,手持小国旗、表达爱国情,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落地活动中,举办了《我和我的祖国》合唱献礼,营造了浓厚的喜庆氛围和书香氛围。
北京中轴线著名地标,地安门雁翅楼24小时营业的中国书店。
·行走线路设计科学合理
中轴线是一本历史书,是首都的文化脊梁。北京市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其南部,也就是“老宣武”地区,有大片的“会馆区”,许多会馆都留下了名人的足迹,文化氛围深厚,书肆众多,琉璃厂一带更是有名的“书画集散地”,书店多,文房用品也齐备。大栅栏的杨梅竹斜街,在民国时期就是书局林立的一条街,沈从文、鲁迅、郁达夫等不少名人曾流连其中。本次活动在设计行走线路时,依托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推出了“品阅中轴”“时尚西城”“艺术西城”“书香西城”“记忆西城”5条特色阅读线路。行走形式张弛有度,既有周末“阅读打卡”活动,又有平日“领读”活动。行走距离安排合理,行走耗费时长约30~90分钟/线路,站点之间步行距离较短,约3~20分钟。此次书香之旅阅读打卡路线,在设计的时候特意将西城区的阅读文化与周边景点贯穿起来,真正做到了一路行走、一路书香,贴近了市民群众心底的文化需求。
万松老人塔下主打老北京文化的“北京砖读空间”一角。
一年的时间入藏了8万余册图书的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
·打卡站点各具特色,能满足读者多样化阅读需求
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西城区积极推动“书香西城”文化建设,立足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特别是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定位,扎实推进西城区全民阅读工作,率先以“空间换服务”的方式,开办了多个“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民间自办”等模式的复合型特色阅读空间,吸引社会各个阶层和年龄段群众积极参与,为社会力量参与阅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了先河”,并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的模式。目前,西城区已形成由2个区级公共图书馆、1个青少年儿童图书馆、23家街道图书馆为骨架支撑,47个挂牌特色阅读空间和书香驿站为特色,2家24小时城市书房为亮点,流动阅读、数字阅读设施设备为补充的结构完整、多元立体的“书香网络”,全时、全面、全效地服务群众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7月4日,“你选书 我买单”活动现场。
西城区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阅读行走系列活动的后期,我们穿插了备受欢迎的“你选书 我买单”活动。近年来,西城区总工会注重宣传、加大投入、强化载体“三管齐下”,全力推进“职工书屋”建设,积极打造“职工书屋”品牌。目前,全区职工书屋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已建成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5个,市级“职工书屋”71个,区级“职工书屋”示范点49个,110家“职工书屋”正逐步成为具有工会特色的职工文化品牌,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建设。经常性开展职工书屋阅读活动,实现了线上线下互动,建立职工领读计划,引领全区22万会员职工爱读书、读好书,全面提升职工素养。
据了解,此次打卡站点有“腾退文物嫁接阅读空间”——主打老北京文化的“北京砖读空间”及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人之一林白水故居(复建)变身的“椿树书苑”(职工书屋);充满民国气息、文艺青年们的“网红打卡地”——“模范书局”;24小时开放,游走在其中,从书店的每个如镜框一样的窗户望出去,会看到正阳门、天安门、大栅栏商业街区等被誉为“北京最美书店”的PAGEONE前门北京坊书店;搭载我国兴建的第一家综合性剧场“天桥剧场”资源的“天桥剧场芭蕾·阅读空间”;定位是“父母学堂,儿童书馆”的“宣阳驿站第二书房”;目前西城区唯一一家以孝礼文化为核心思想,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的公共特色阅读空间“海棠书斋”;把书香送到金融街从业人员身边,使其不出楼宇和办公室,就能享受新书购买、文化沙龙讲座、参观展览等文化生活服务的“金融街书局-通泰大厦旗舰店”;北京市首家“城市主题”书吧——城市复兴书吧阅读空间(职工书屋);全国首个公共图书改造运营的社区阅读品牌项目,主打“社区阅读”,被读者誉为北京最美社区书店的“甲骨文·阅读空间”;为辖区居民提供社区文化服务,高颜值读书空间“坊间书阁”;被文化部评为一级图书馆的“西城区第一图书馆”;与什刹海仅一街之隔,北京中轴线著名地标,红柱灰瓦,建筑造型别致,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地安门雁翅楼24小时营业的中国书店;以中国皮影为元素,传承皮影艺术的什剎海皮影文化酒店;秉承“众藏、共阅、分享”的核心理念,图书托管、图书捐赠、图书借阅、图书购买等需求在这儿一站式满足,一年的时间入藏了8万余册图书,接待读者4.2万人次,堪称“全国首创”——由政府提供公共空间,委托社会机构运营的新模式,由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原红楼电影院改造而成的北京市首家公共藏书楼——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等,这些直接呈现城市深厚文化底蕴、极具特色、遍布西城区大街小巷、北京新文化地标的阅读打卡空间让读者流连其间,尽品书香,乐而忘返。
家长作表率,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前排左一,两岁零九个月的小读者。
·活动深受欢迎,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是否浓厚,一看书店分布多不多,一看市民的阅读兴趣浓不浓厚。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都的核心组成部分,北京市西城区自古阅读之风甚厚。西城区市民群众热爱阅读,每次活动总能得到积极响应、互动和交流,通过多种渠道踊跃报名参加,行走途中拍照分享。因每场活动有人数限制,没报上名的,委托现场参与者多次和活动方打听“什么时候还举办类似活动”。活动期间,形成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推广”的全民阅读格局,“书香西城”氛围更加浓郁、厚重。
未来,北京市西城区还将加大全民阅读的推广力度,继续完善方便惠民的全民阅读服务网络,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将阅读与行走,阅读与旅游,阅读与更多的方面跨界合作,创新全民阅读推广方式,引领全民阅读深入开展,使得“书香西城 文化家园”的品牌更加闪亮、更加深入人心。用阅读丈量生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让市民群众在阅读中有更多文化获得感。(作者 白雪 通讯员 杨薇)
延伸阅读
1、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第六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启动“书香西城”计划,旨在搭建各具特色的阅读空间,让市民重新走近阅读,感受书香浸润之美。“北京砖读空间”是“书香西城”计划启动后西城区扶持新建的第一家书店。
2、《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京政发〔2016〕20号)。形成“两轴、两核、三带、多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其中“两轴”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传统中轴线‘南北轴线’和长安街沿线‘东西轴线’在统领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上的重要地位)......依托各区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重点支持西城区加强“四个西城”建设。(四个西城:记忆西城、书香西城、艺术西城和时尚西城)
3、胡同是北京特有的。西城区的胡同不仅数量较多且历史悠久,其文化蕴含也极为丰富。在一些著名的胡同中,除了有名人、名宅、王府、寺院等,还有不少历史故事传说和民俗风情,是北京一道靓丽风景线。
4、北京是全国会馆最多的城市,京城历史上的会馆是北京历史的活化石。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当时北京会馆的总数多达445个,这些会馆大部分集中在原“宣武区”,使老宣武区成了大片的“会馆区”。
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