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在衡水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2016年以来,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的有关科技创新政策文件有14件,这说明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也有力地推进和完善了衡水市以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衡水市科学技术局新闻发言人、副调研员李存友,就《衡水市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九条措施》和《关于加大科技投入的若干措施》两个文件等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据李存友介绍,《衡水市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九条措施》文件共包括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加强专利创造运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强化人才支撑、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互动机制、强化督导考核等九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全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工作中,支持衡水高新区全力打造“衡水科技谷”。支持桃城区“科创中心”。支持枣强中关村、丰台产业园、枣强协同园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引导各省级高新区、经开区创新发展,在全市加快形成“一核多中心”的创新供给布局。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分别给予一定金额的资金资助。
《关于加大科技投入的若干措施》文件中提到了十八条措施,目的是要逐步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银行信贷和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为支撑,以民间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十八条措施”可概括五大部分:财政科技投入(第一条)、支持企业投入(第二条至第八条)、支持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第九条至第十四条)、落实相关科技政策(引才、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专利补助等。第十五条至第十六条)、统筹与考核(第十七条至十八条)
李存友表示,这两个文件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更加集成,这两个文件对之前的各项政策进行了梳理集成,既借鉴外地经验,又有许多新的创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二是导向更加突出,‘科技九条’强调的是在哪几个方面干什么,怎么干;‘投入措施’强调的是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什么,支持多少,很具体,具有很好的操作性。三是含金量较高。这两个文件每一条都涉及到资金支持,全是干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之大,支持广度之宽,是空前的,是前所未有的。(时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