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上天不曾眷顾,也一样拥有自己的精彩人生。他,身残而勤学不缀;因家中变故返乡,从此带领同命人走上了一条创业致富路;被骗重债压身,历经14年还清债务,此后一直在为残疾人事业不断奔波……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不忘点亮别人生命之灯。
他右下肢残疾,读书期间一直是班干部
1971年,李平出生于山东菏泽,是家中长子。然而,这个备受家人疼爱的长子,并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在他一岁多的时候,突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下肢发育不良,肌肉萎缩,走路时没有力气,从此,只能靠左腿带着右腿走路。小时候,李平的残疾不明显,只是走路时比别人慢些,容易摔倒。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走起路来变得一跛一跛的,搬重物时甚至需要用拐杖。
李平的父亲是一名石油工人,因父亲工作调动,一家人多次搬家。直到1976年,父亲调至华北油田,一家人才在广阳区万庄镇定居下来。因经常搬迁和口音问题,1982年,李平才正式入学,虽然右下肢残疾,却从未感到自卑,在学校里,还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乐于助人,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李平在华北石油第五中学上初三时,获得了“华北石油管理局优秀团干部”的称号。在河北轻化工学院上大学时,还当选为纺织工程系的团支书。
“上学期间,老师和同学们对我都很好。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在初中毕业后,我可以不上高中,直接考华油职业技术学校,以后可以向父亲一样当一名石油工人。当时,我的学习成绩合格了,却因腿部有残疾,没有被录取。无奈之下,我上了普通高中。”
从小学到大学,李平一直担任班干部,这段经历提高了他的沟通能力,加强了他的责任感,他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放弃稳定工作,回到家乡带领残疾人创业
1996年,李平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聘会,在石家庄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在大学时,他主修装饰设计,这份工作正对口,收入也可以。在工作中,他专业能力强又善于与人沟通,很受领导的信任。同学们都认为李平会有个好前程,没想到的是,一年后,李平的父亲腰间盘突出,病情严重。李平读高中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家里两个弟弟都在上学,也需要照顾。如此一来,李平不得不辞去工作回到家乡。
“父亲卧病在床,弟弟们在上学。作为家里面的老大,我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李平说。1997年,李平在广阳区万庄镇华北石油基地开了一个装饰设计店。这是他的老本行,主要工作内容是为顾客设计并绘出家装效果图。虽然开业没多久,但小店收益颇丰。“有时候,一天就能收益近千元。”
李平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持续下去,没想到,开业不到一年,他的人生又出现了转折。一天,矿区内的20多位残疾人找到李平,他们是李平的校友,得知“班长”毕业回乡,目前创业很成功,希望“班长”能够带领他们一起创业。李平得知这个想法后,非常兴奋。“大家来找我,说明大家信任我。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李平决定带领矿区内的27位残疾人开一家毛衣编织厂。但是开办工厂,需要厂房和大量资金,这让大家犯了难。然而,李平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华北石油管理局第一钻井工程公司和华北油田第一综合服务处提供的厂房和部分资金。“那时候大家生活都很困难,我手里的积蓄也不多,于是只能寻求帮助。”李平先到27位残疾人家中进行家访,了解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以及本人的残疾程度,并做了一个详细的书面报告。然后,他又拿着厚厚一摞手写资料,找到相关领导洽谈,一个月后,李平将厂房及部分资金顺利申请下来。
被合作厂商欺骗,用了14年将债务还清
1997年底,李平带领27位残疾人开的毛衣编织厂开业了。刚开始,大家业务生疏,李平特地在外面聘请了技术员,然后,自己去北京的服装工厂拉单子,跑业务。经过李平的苦心经营,工厂订单络绎不绝。
但好景不长,1998年底,正值金融危机,与李平工厂合作的一家国外工厂倒闭了,厂长是个外国人,工厂倒闭后他早已不见了人影。这家公司,拖欠了李平工厂约70万元的货款。 “这件事,相当于一棍子把我打死了。开工厂时,单位赞助的资金不够,27位残疾人每人拿出两千块钱来集资。另外,这单生意大,除了这27名残疾人,我还聘请了50余名工人。大家那么信任我,我不知道怎么向大家交代。”之后,李平多次去北京报案,但始终找不到那名外国人。得知事情不能解决,李平无法接受事实,在床上一躺就是一个多月。这一个月的时间,他想明白了很多事情。“该面对的还是得面对,虽然大家没有责怪我,但我是工厂主要责任人,合同也是我签的,那我一定要把工人工资和残疾人集资的钱还给大家。”
开业仅一年的毛衣编织厂倒闭了,李平将工厂机器变卖后,还欠下债务60余万元。重债压身,李平一刻也不敢耽误。1999年初,华北油田压力容器安装工程公司重新组建了廊坊华油广和福利饮食服务有限公司,在这家单位的帮助下,李平承包了单位的饭店、养殖场及耕地。饭店主要由单位派人负责,养殖场和耕地则由他一人照料。他在养殖场里盖上猪圈养了猪、池里养了鱼,又耕种上18亩农田。在这期间,李平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打扫猪圈、喂猪,然后到地里拔草,一直忙到晚上9点才能休息。李平因为腿部有残疾,搬饲料等重物对他来说很困难,为此,他还亲手做了个小推车。养殖场的工作辛苦、乏味,但李平顾不上抱怨,他只想着快点将钱还给大家。三年后,养殖场和耕地租赁期限到期,因属于农业用地,当地农村将土地收回,此时,李平已经偿还了大部分的债务。没有了工作,李平也不能在家闲着,于是他决定在华北石油矿区菜市场卖菜。为了这微乎其微的利润,李平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去进货。之后几年,他运送过液化气,做过管道维修等多份工作。截至2012年冬,李平历经14年艰辛,终于将60万元债务全部还清。
“残疾人一样可以创造非凡价值”
李平还钱的举动,使他重获信任,很多残疾人又找到他,希望能获得帮助。此后,李平四处奔走,帮残疾人争取权益。
2010年,李平为矿区内135名无业残疾人向华北油田华兴服务处和渤海钻井二公司(原第一工程钻井工程公司)争取来每人每年600元的补助金,补助金一直延续至今。另外,他还为6名残疾人申请了看自行车棚及公厕的工作。同年4月30日,李平在华北油田华兴服务处工会主席张科峰的帮助下,奔波有关部门,不久,华兴服务处常委会为矿区残疾人事业发展无偿提供了一块场地,以及部分钢材和砖瓦,李平带领几位残疾人开起了修车、洗车店。
修车、洗车店因地理位置佳,经营得当,一年的毛利能达到30多万元,然而,李平却要靠着外出维修水电暖来维持自家的生活。“店里虽然挣得多,可是并没有我的那份。洗车部由十余名残疾人组成,洗车量多,但是利润低,只够给他们发工资的。修车部需要有专业技术的工人,我聘请了两名专业维修师傅和一名采购人员,他们3人按利润的百分之八十拿钱,而我只占百分之二十,这些钱还要用在应酬、店内水电费,以及添置设备上面。” 李平说,他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来自于维修水电暖,市区玉泉湾小区八栋楼的水暖就是他带领工人做的。”
如今,李平生活美满,拥有贤惠的妻子和一个帅气的儿子。李平介绍,店面东边的这排平房,原来属于危房,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经过与华兴服务处领导协商,现在把它推倒了。他用这几年的积蓄盖上了一栋小楼,一方面将店面扩大,安排更多的残疾人来这里工作。另一方面,他打算开设一间教室,培训残疾人基本生活技能。 “这件事,绝对不以利益为目的。现在有更多的残疾人来找我,我一定尽我所能帮助他们,同时,我希望社会能认可残疾人的劳动能力,并给予我们支持与帮助,残疾人和正常人一样可以创造价值。”李平说。(周云峰 王萍 通讯员 李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