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垃圾袋、一把火钳、一双套鞋、一副红色袖章,这是湖南省祁东县太和堂镇三口湾村村民、祁水河“微河长”谭昌明每天巡河必备的“老四样”。
笔者来到该村时,他正沿着祁水河的沟渠捡拾垃圾。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碧波荡漾,两岸风景倒映水中,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行走于岸边,采编人员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画中,不敢高语,生怕打破这份宁静。
“这条河现在水质好了,走在河边,心情也变得格外舒畅。”去年6月,自从与镇里和村里签订了《渠道管护协议》《河道水域保护协议书》和《村规民约》,60多岁的谭昌明便主动“承包”了家门口1.5公里的干渠,负责对该渠段进行清草除杂、日常卫生管理和边坡护理。
原来,为探索治水的长效机制,2018年,祁东县在县镇村三级河长全覆盖的基础上,采取横向延伸、纵向扩展的模式,将河长制覆盖到小沟、小渠等小微水体,设立“微河长”,由村民自愿“申领”河段并签订管护协议,进行分段包干、分片管理,协助总河长做好河情记录和反馈,畅通河湖管理的“毛细血管”。
“往河里乱扔垃圾、倒生活污水、养家禽等等,这些不良行为现在都看不到了。河道治理好了,鱼虾、河蚌、螺蛳统统回来了,我们村民都很开心。”正在河边凉亭玩耍的村民周学梨指着贯穿全村的祁水河告诉采编人员,通过河长制工作的开展,村民们亲眼目睹了祁水河治理以来发生的变化。
为了能让家门口这条河长久地“美”下去,当地政府还跟村民们“约法三章”,签订了《河道水域保护协议书》和《村规民约》,对在河道沟渠内乱扔、乱采、乱围的违规现象在村务公开栏曝光,并按村规民约进行处罚;对贡献特别突出的微河长则给予相应的奖励。
“签了协议之后,村民成为门前这条河的微河长和守护者。比起以前,肩上多了一份责任。”祁东县太和堂镇党委副书记李俊军告诉笔者,如今,“护水”已经成为了三口湾村村民的村规。村民们自觉加入到治水大军中来,以身作则,全民参与,守护好家门口的河道,治水爱水正成为一种新风尚。(曾祥君 通讯员 邹平君 付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