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

十年薪火相传 建设大美羌乡

2019-03-06    来源:中国网    

从四川科技重镇绵阳出发,顺着一条沿溪而建的山间公路驱车两个多小时,就到了平武县平南羌族乡。该乡藏于深山,风景秀丽,有绿色“天然氧吧”之美誉。这里,曾是红四方面军平南县苏维埃遗址,也是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

10年前的汶川地震中,平南羌族乡受灾严重,多所学校化为废墟。当时,位于廊坊三河市燕郊的燕京理工学院(原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向千里之外的灾区群众伸出了援手。从那时起,志愿服务将平南羌族乡与燕京理工学院紧紧地联系到一起。

10年间,燕京理工学院一批又一批师生赴平南羌族乡支教支农,与当地百姓共同重建家园,见证震区的巨大发展变化。十年薪火相传,无数感人故事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被这片土地铭记,被人们铭刻在心……

灾难中,远隔千里的他们握紧双手

燕京理工学院建于2005年,是一所应用型民办大学。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国难当头,燕京理工学院立即组织师生捐款捐物达220余万元送往灾区。同时,该校师生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自发组织了一支志愿服务团队,利用暑期奔赴平南灾区开展支农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带队辅导老师、时任文法学院团总支书记的刘鹏飞这样诠释他们的初衷:“虽然没有专业的救援技能,但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学识为灾区奉献绵薄之力,为抗震救灾和重建工作贡献力量。”

2008年7月13日,经过近40个小时路途颠簸的志愿者们抵达平南,灾情比大家想象的更严重,房屋损坏严重,交通阻滞,余震不断,次生灾害频繁。志愿者们来不及休息就紧锣密鼓地投入到支教工作中。他们徒步六七公里山路赶到该乡华光村一户位于山下的农民家,拼上三张桌子,召集全村26个小学生,为他们补习因地震未完成的课业。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志愿者循循善诱、耐心讲解,并安抚孩子们灾后受创的心灵。

志愿者们参与援建平南羌族乡中心小学,捐赠现金2万多元,购买课桌100套、衣物280余件、体育器材252件,以及其他生活、学习用品。他们还在平南乡的新民村、双沟村、华光村、龙治村分别设置4个巡回支教点。这些支教点相距上百里,志愿者每天冒着余震、滑坡的危险在山路上奔波,前往支教点为孩子们补习功课。

平南天气多变,遇上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停电、手机没信号是家常便饭。这时,志愿者只能借助手电筒准备第二天上课的课件和材料,有时大家在黑暗中商讨具体支教事宜,直到凌晨两三点才休息。

志愿者们发现,多数学生在地震后或多或少出现了睡眠困难、食欲减退,对天黑、下雨等自然现象过度警觉,注意力不够集中、沉默少言等情况,也出现了对大人更依赖、易发怒等反应,这是典型的创伤后压力失调综合症。针对这些问题,志愿者们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另一方面通过走访、慰问、游戏、联欢等方式,帮助学生尽快从创伤中恢复过来,更好地适应新生活。

支教之余,志愿者每天还要在高温酷暑中冒着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翻山越岭,深入农舍走访慰问受灾群众,为他们带去慰问金和水果,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走出地震阴影,树立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期间,他们共走访慰问灾民280余人。

华光村村民罗德满的女儿在地震中不幸罹难,孩子的母亲向志愿者展示了女儿的遗物,忆及女儿,悲痛万分。志愿者焦岩策紧紧搂住她,安抚她,并当场认她做干妈。10年来,这对毫无血缘关系的母女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

2008年7月22日晚,志愿者们与平南羌族乡中心小学共同举办了一台主题为“手拉手 心连心”的篝火晚会,志愿者们表演了自编自导的合唱、舞蹈、小品等节目,欢快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大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震后的志愿服务中,志愿者们经历了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走进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大山深处,第一次乘坐民用三轮车在悬崖峭壁间穿梭,第一次挽起裤脚涉过冰凉的溪水,第一次在木头房子里感受6.2级余震带来的摇晃……志愿者们见证了灾区人民脱胎换骨、浴火重生的点滴,使他们对生命、对家国情怀有了更多感悟,也更深切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

10年支教,为大山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窗

燕京理工学院师生震后赴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受到当地政府和灾民的普遍赞誉和好评,也在学校引起强烈反响。学校领导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他们把这种志愿服务精神坚持不懈地传承下去,这一坚持就是10年。

2009年,灾区又发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给燕京理工学院赴平南支教的第二届志愿者们开展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他们每天都要冒着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跋涉在泥泞不堪的山路上,前往支教点为孩子们补习功课,或是到大山深处走访慰问受灾村民。

“一切为了灾区的孩子们!”这是燕京理工学院每一届志愿服务团队发自肺腑的心声和庄严承诺。在此感召下,每年暑期组织的赴平南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越来越多样,内容越来越丰富,成效也越来越显著。

在支教方面,每年都有创新和发展,从第一届的重点为灾区学生补习语文、数学知识,扩展到英语、美术、手工、音乐、舞蹈、武术、法律等全方位的教学。针对当地英语师资不足、小学生普遍英语成绩较差的现象,英语专业的志愿者为高年级学生开设了入门英语课程,为低年级学生开设趣味英语课程,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培养孩子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法律专业的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述一些法律小常识,做一些普法宣传;音乐、舞蹈、美术等课程的开设,旨在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015年,志愿者在总结多年支教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灾区学生在学习中的多样化需求,运用自动化及网络技术,建立起“互联网+在线课堂”。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分学科建立补习班,针对每个孩子的弱科进行集中辅导。他们还专门开设微信公众号,并在燕京理工学院校园网络平台创建了在线“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网上教学辅导,同时号召燕京理工学院的师生踊跃参加在线课堂公益活动。志愿者们的努力成效明显,他们对口援建的平南中心小学的综合考评成绩从地震前的全乡末位跃居全乡第二名。

为了使灾区孩子增长见识,感受大山以外的世界,2011年和2014年暑期,燕京理工学院的志愿者们分两次将平南羌族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带出大山,带到北京。第一次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在志愿者陪伴下,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燕京理工学院,还游览了天安门广场、八达岭长城、798艺术区等景点,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这次北京之行,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志愿者们的大爱,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树立起坚定信心。

脱贫攻坚,用互联网技术帮助当地农民致富

在支教活动中,志愿者们感受到,受地震灾害影响,平南羌族乡群众的生活更加困难了。前些年,该乡人均年收入仅两三千元,好的年景也不过四千元左右。这让志愿者们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支教第4个年头,他们来到平南乡村进行以支农为专题的走访调研,并在支教的同时逐步开展支农扶贫活动。

在平南,特色农产品香菇的产销是主要经济来源。起初,志愿者们的支农扶贫活动主要是帮助老乡采摘香菇,他们常常要在崎岖的山路步行4个多小时、来回近10公里去采摘。由于香菇会在几个小时内长成,超时未采摘就会长成次品,因此要不间断采摘,志愿者有时甚至会劳作至凌晨或忙整个通宵,但从没有一人抱怨。

仅帮助农民多采摘百十公斤香菇,对于他们脱贫致富显然无济于事。志愿者们想:何不利用网络技术,为平南这一特色农产品搭建一个更高效、更便捷的销售平台呢?于是,在当地政府协助、支持下,借助燕京理工学院电商创业团队,志愿者们采用“互联网+特产”方式,帮助当地农民进行网络营销,把平南的香菇、茶叶、蜂蜜、腊肉等土特产推广、销售出去。此举切实提高了平南乡亲们的经济收入水平,第一次通过网络营销,收入就超过万元,当地农民也品尝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甜头。

与此同时,志愿者们还利用航拍等手段,制作了平南旅游宣传的微视频,与“互联网+红色旅游”相结合,大力开发平南的红色旅游资源。如今,平南的香菇、茶叶、蜂蜜、腊肉等土特产开始受到人们青睐,网络销量逐年上升;到平南度假、旅游的人每年递增,这里的农家客栈、羌寨美食红火起来。

此外,志愿者们还开展了电脑技术培训、家用电器维修等服务项目,并组织为平南乡民免费测量血压、血糖,拍摄全家福,请专业人员讲授防震知识等,一件件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展现出志愿者们在平南支农路上的坚实脚步和大爱情怀,也正是这些努力,在10年时间里,一点点改变着当地百姓的生活。

坚守传承,谱写壮丽青春之歌

10年,几乎贯穿了燕京理工学院的大半部校史。这10年,燕京理工学院的师生们见证了平南从地震后的满目疮痍,到如今的安居乐业;而平南也见证了燕京理工学院从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到燕京理工学院的华丽转身和跨越式发展。

志愿者们永远不会忘记,在平南支教期间,一位76岁的老婆婆,背着大背篓,走了将近一小时山路,为他们送上亲手种植的蔬菜;一位阿姨担心他们经常吃米饭不习惯,凌晨4点多就起床为他们蒸馒头……从相识到相知,志愿者与当地村民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平南中心小学负责人罗老师曾动情地说:“你们不是震后第一个来平南的大学生团队,却是最踏实认真的。有的团队来平南,住上几天,简单走访一下就离开了。像你们这样坚守多年,实实在在地给孩子们补习功课、为老乡排忧解难的,真是不多。”

每到返程的时候,学生家长总为志愿者们一针一线地缝制当地传统的千层底鞋垫,上面绣着“平安”“幸福”的祝福语,倾注他们对志愿者的不舍与感激。返程的汽车启动时,乡亲们放着鞭炮、夹道送行,孩子们跟在车后,追着、跑着,依依不舍,车上车下的人们哭成一片,这份真挚的情谊令人百感交集。

对于燕京理工学院来说,坚持10年组织志愿服务团队赴平南支农支教,不仅是服务社会的一项公益活动,也是促进大学教学模式改革、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生动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深切感悟到,只有把个人命运同社会、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才能朝着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迈进。

10年来,燕京理工学院的各级领导对支教支农志愿服务活动非常重视,从志愿者的遴选、行程的具体安排,到设立“互联网+在线课堂”、搭建平南土特产网络营销平台,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历年志愿服务活动中,理事长吴保德、党委书记李建英等学校领导先后多次前往灾区走访慰问,给予志愿者们极大鞭策与鼓舞。

通过赴平南灾区支农支教,志愿者们磨练了意志,激发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第一届赴平南支农支教的带队辅导老师刘鹏飞,从一名普通的学生辅导员成长为燕京理工学院的校级领导;志愿者粟臻,毕业后即从事教育工作,现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学工部副部长;志愿者焦岩策,现为中国社科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一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下:“火热的7月,我们走进历经磨难的大山,用汗水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这是爱的奉献,这是我们的无悔选择……”这或许就是志愿者们的共同心声。

经志愿者们辅导过的平南的小学生们,有的已经参加工作,有的考上了大学。平南羌族乡,这个曾遭受地震灾害摧残的贫困山乡,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如今,面向第二个十年的2019年,支农支教活动已经成为燕京理工学院发挥社会服务和教书育人职能的品牌活动,他们不忘初心,秉承大爱无疆的精神,正在谱写新的篇章,这些在燕京理工学院3万多名毕业生和2万多名在校学生里产生了深远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和赞誉。(通讯员 王春良 任雨薇 董炜 韩高良 席英僡)

[责任编辑:刘振山]
用心关爱  呵护成长
精准扶贫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