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便利性、多样化、高品质的生活服务需要,北京市西城区出台了《西城区便利生活与服务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同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相比,新一轮的《三年行动计划》称之为“西城生活服务2.0版”,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未来三年,西城区将按照“e生活、+服务”的理念,推出5大方面27条便民生活服务措施,不断织好织密便民服务网络,便利居民日常生活,提高城市服务品质。
2019年,西城区将通过统筹实施便利生活与服务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市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打造“西城服务”品牌,实施“西城方案”
《三年行动计划》要打造“西城服务”品牌,更加突出了“便利生活与服务提升”的升级方向,强化了更加全面精准对接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大幅度扩宽了服务种类,丰富了服务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标准,完善了工作机制与保障措施。明确提出发展目标:为西城百姓营造“种类更丰富、布局更均衡、服务更精准、管理更规范、网点更优质、环境更舒适”的核心区美好生活家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三年行动计划》要实施“西城方案”,更加全面精准对接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核心区生活服务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整合资源、融合服务,统筹推进、分类施策,打造多业态、差异化、融合化的升级版,一刻钟社区生活服务体系,形成与区域定位、资源条件、需求特点相协调的服务布局。未来三年,西城区将按照“e生活、+服务”的理念,以便利居民日常生活,提高城市服务品质为中心,通过每年推出一系列便民生活服务措施,不断织好织密便民服务网络,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综合配置多业态、差异化、融合化的服务功能,到2020年建成便民生活服务综合体55个、街区生活服务和市民交流“第三空间”15个,保持基本生活服务业社区全覆盖等目标实现,为群众提供更全面更充分的生活服务。
开展服务融合,满足居民生活多样化需求
《三年行动计划》率先推出促进居民消费的举措。贯彻落实《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精神,大力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等居民消费发展。重点打造“大而全”的社区便民消费综合体,建设“小而精”的社区服务微中心,为居民提供多业态的跨界融合服务场所;同时,不断加大社区品牌连锁经营支持力度,培育生活服务业龙头企业;支持互联网+社区服务和社区商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坚持审慎监管,完善新业态新模式的准入和监管机制,不断提升居民消费的品质。
加速推动生活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例如,新街口街道西四金瀛百姓生活服务中心,在疏解原电子市场后,按照民意立项程序,建成集蔬菜水果、主食厨房、综合维修、小物超市等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体验。同时还引导天虹百货、新华百货等大型商业从城市级向社区型购物中心转型,缩短了消费群体来核心区购物的流动半径,打造融合蔬菜生鲜、餐饮、读书空间、电影院、亲子活动、休闲娱乐等多样化业态于一体的社区邻里生活空间,提高社区生活消费品质。
加强便民服务网点建设,按照居民的实际需求及时增补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等各类便民网点。2019年,计划新建和规范提升便民商业网点44个,其中蔬菜零售网点15个,总量达535个;新建和规范提升便利店5个,总量达940个。2019年计划新建百姓生活服务中心5个,总量达45个,为居民打造在家庭(“第一空间”)、工作单位(“第二空间”)之外的街区生活服务与公共交流空间(“第三空间”), 按照民意立项,匹配居民实际需求,打造老年之家,丰富亲子营地,丰富社区“读书角”,推广“书香西城”建设进社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设立的“健康自助检测区”,支持开辟“家庭健身房”,打造“社区客厅”,创新“家庭订制”式服务,提供“家庭厨房”“家庭俱乐部”等场所,满足居民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生活服务新需求,营造有温度的邻里生活空间。与此同时,积极推进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便民生活服务设施,创新利用形式、细化使用标准,支持利用地下空间丰富便民微储物等服务业态;支持在可利用的原锅炉房、煤场、煤气站等空间资源设置便民服务设施。
优化服务布局,提高便利性、精细化服务水平
积极落实关于便民商业设施配套标准、开放空间共享使用等措施,实施西城区生活服务业设施规划,紧密结合街区整理,加强腾退空间利用,精心织补服务业态。
西城区创新推出了“西城e生活”云服务平台,通过配套发布分街道、分业态便民服务地图,为居民提供集蔬菜生鲜、超市便利店、早餐、理发、维修、洗染、药店等16类业态共5000余个网点的实时位置、促销信息查询及智能导航功能,实现全区品牌连锁蔬菜零售网点26种菜价每日查询。今后将继续完善“西城e生活”大数据服务功能,通过全区蔬菜零售网点菜价、菜量的大数据监测分析,建立“智慧管家”,提高储备调控与资源配置引导能力;不断丰富“西城e生活”“西城文化云”“健康西城”“西城e办事”等便民服务云平台功能,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智慧生活服务。
2019年,西城区将继续注重做好需求调查,重点做好中央政务办公区和集中生活区生活需求动态监测。坚持民生工作民意立项,根据百姓需求动态调整业态、丰富种类,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道”机制,推动便民服务项目建设,引进更多合民意、接地气的服务业态和企业,引导生活服务布局、业态、种类根据需求动态不断调整优化;发布分街道、分业态便民服务地图,进一步优化“5分钟、10分钟、15分钟”社区三级服务网络,依托“西城e生活”打造智慧生活服务,努力让“百姓生活有需要,看图就知道”,让群众生活更便利、更安全。
推动品牌连锁经营,不断提升服务品质
西城区将不断创新社区经营,丰富搭载方式,打造“社区服务小综合”,支持便利店、邮政网点等搭载蔬菜零售和老字号产品,通过与北京西区邮局合作,利用邮政网点搭载蔬菜销售,新建牛街邮局、西便门、永安路、天宁寺4家邮政惠民生活空间;支持金质生活、华天肉饼、护国寺小吃、好邻居等品牌连锁及老字号企业进社区经营,在街巷社区增补便民早餐、便利店等各类优质网点,满足群众对健康、安全和品质的消费要求。
按照“与群众相关的事,与群众商量着办”的理念,注重缺什么补什么。针对“动批”“天意”“万通”等小商品批发市场全部闭市后,群众关心的日常小物件购买问题,着力引导和支持产品供应。例如,新街口街道金瀛百姓生活服务中心和天地自立百姓生活服务中心都专门开辟了“小物超市”专区,好邻居展览馆路店在传统的便利店商品基础上,增加了“小物专柜”,整合提供针头线脑、书包文具、发卡皮筋、贺卡信封等百姓日常小商品供应,充分满足周边居民生活需求。
2019年,西城区将继续着力推进生活服务业“便利化、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化、集约化、智能化”(“六化”)发展,加大国内外优质品牌连锁企业引进培育支持力度,加大进社区创新经营步伐,让更多的品牌连锁网点和老字号开到百姓身边;支持社区服务新模式新方式创新,进一步创新搭载方式,鼓励和支持便民服务综合体、生鲜超市、便利店、邮政网点、银行等营业场所,搭载蔬菜销售、主食厨房、代收代缴、家政修理等便民服务项目;结合需求增加小物超市,方便居民购买针头线脑、文具用品等生活小物品。在条件适合的地区探索布局符合规范的智能自提柜、智慧蔬菜终端等智能服务设施,更好地服务居民便利性、高品质消费需求。
加强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高标准开展生活服务网点规范提升综合专项行动,推进放心菜肉追溯体系建设,保障居民消费安全。推进行业自律管理,加强行业培训,完善监督评估机制,通过监管部门、街道社区、居民、第三方社会组织等多维度评估评价,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紧密结合街区整理,规范店铺景观与广告牌匾设置标准,提升网点功能品味,为西城百姓打造更多“有里有面”、舒适宜人的生活服务特色街区。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优质服务创造良好条件
激发和促进市场主体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做好生活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提供者”。西城区制定了生活服务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为生活服务业设施建设、生活服务新模式新业态新方式、品牌建设及重点项目开展提供资金保障。保障便民服务设施供给,努力整合、挖掘资源符合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发展条件的房屋、土地供应。优化生活服务业营商环境,支持生活服务企业设立开办、创新经营,不断完善新业态新模式的准入和监管机制。开展便利生活服务统计监测,按期反映区域便利生活服务进展情况。加大宣传引导,举办 “西城生活服务展”“生活服务业进社区”等活动,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通讯员 张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