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

邯郸肥乡学校40年:从“危房”到“样板间”

2018-12-26    来源:中国网    

峥嵘岁月、笃定前行。改革开放40年间,邯郸肥乡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设施简陋 物资匮乏 师资不足

改革开放初期的贺营小学

改革开放初期程寨小学

西南庄老照片

改革开放中期的崔庄中学

土屋子、空门窗,里面坐着土孩子,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孩子们上课时的情景。那时的教室简陋破旧,墙壁是土坯的,窗前挂着撞铃,教学设备也是极其简陋;那时候的学校少有大门,就算有也是锈迹斑斑;那时候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还要劳动,老师经常要组织学生锄草、收割;那时候好多学校没有公办教师,请来的民办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资培训,很多是边学边教、边教边学,还需要带好几门课,学校教室不够用时,几个年级的孩子就挤在一起,上课时,老师手里的粉笔用到黄豆粒大小,还舍不得丢掉;那时候学生的作业本正面写完反面写,练习本是用香烟盒内衬纸钉的小本子,虽然物质极度匮乏,但那时候的学生也是精神抖擞。

改革开放中期:校舍趋于完善 教学趋于正规

改革开放中期的常耳寨中学校园

改革开放中期的孟张庄小学

不知不觉,时间来到改革开放中期,这时的学校有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变成了整齐的砖房,绿树环绕、门窗统一。教室前后都装上了玻璃铁窗,还安装了电灯、吊扇,配置了统一的课桌凳,学校的教学设备也逐渐完善。那时候,学校会有一个大大的土操场,配上几个篮球框,再来几组单双杠,就是孩子们的天堂;那时候的学校,水泥地面很少,任何地方都适合杂草生长,一个暑假过完,学校前后操场,全部被杂草占领,因此开学全校师生一起除草必不可少;那时候学校的体育器械,也逐步完善,开个像样的运动会,已不再是难事。

改革开放40周年:硬件设施先进 校园文化丰富

常耳寨中学

常耳寨小学古筝教室

天台山镇明德小学校本课:戏曲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肥乡巨变永无止境。近年来的肥乡,一座座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肥乡所有的乡村学校也紧跟步伐,全都建盖了新的教学楼,人人都说,村里最好的建筑,一定是学校。各所学校还都配齐了功能室,如少先队活动室、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等,保证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如此,肥乡很多学校还依据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设立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肥乡区第一中学

近年来肥乡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乒乓球桌一排排,再也不用排队争抢。好多乡镇中心小学,还建成了彩虹跑道人工草皮足球场……高大上的塑胶操场上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同时,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现在的肥乡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配备到了每一个班级,宽带网络已经基本实现了班班通,教书不再仅靠一根粉笔加一块黑板,彻底进入了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教室里,就能从网络上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以前住宿每周都要带好多馒头和炒酱,一日三餐离不开凉馒头,再看看现在学校干净整洁的大食堂,有着丰富的饭菜保证莘莘学子的营养。在窗明几净的标准化宿舍里,有着整齐规矩的上下床;冬暖夏凉的空调,再也不用20多人挤在一起;更不用担心晚上有老鼠来访,学生们的良好的休息得以保障。

肥乡区第二实验小学

40年风雨历程,40年沧桑巨变,肥乡所有的学校,均从过去简陋的教学环境,成长为今天崭新的菁菁校园,处处生机盎然。40年来,每一个肥乡学子都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见证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享受着改革的惠泽。(刘振山)

[责任编辑:刘振山]
用心关爱  呵护成长
精准扶贫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