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

“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台湾微雕家陈逢显传承中华精湛工艺

2018-09-06    来源:新华网    

(两岸关系·台湾故事·图文互动)(1)“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台湾微雕家陈逢显传承中华精湛工艺

  在台湾新北市新店区,陈逢显展示他制作的橄榄核微雕(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新华社台北8月26日电(记者陈君 钟群 查文晔)山清水秀的台湾新店碧潭景区附近,低矮民居、瓜棚菜园间藏着一座小小的“陈逢显毫芒雕刻馆”。

  “合抱之木发于毫芒。”毫芒,指毫毛的细尖,比喻极精细微小的部分。雕刻馆主人、微雕家陈逢显说,博物馆的名字取自佛语,也是他几十年艰辛艺术路的写照。

  灰白长发束在脑后,一身砖红色的中式外套简单飘逸,陈逢显推门入院,带领记者穿过花园,登上一栋两层楼的铁架简易楼房。这里就是他从事创作的工作室,也是展示30多年微雕心血的所在。

  L形的二楼厅堂里挂满了书法、素描作品,一张条幅写着“水滴石穿”。贴墙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玻璃展示柜。特别的是,展示柜上都装有放大镜。

  记者将眼睛贴近放大镜,屏气凝神,借着窗外的夕阳仔细寻找,镜片后面出现了一个逐渐清晰的微小世界:蜜蜂翅膀上的墨书“过儿吾爱,我在绝情谷底,小龙女笔”14个小字,令人莞尔;针孔里的台湾蝴蝶兰,长不过1毫米,绿叶红花,惟妙惟肖;细小的黄金茶壶,2毫米直径的壶身上嘴、盖俱全,让人啧啧称奇;75页的微书《唐诗三百首》,长仅9毫米,重0.35克,有章有法“写”满万言……

  陈逢显与微雕结缘,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还是三年级小学生的他第一次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见到了清代雕刻家陈祖章的传世之作“雕橄榄核舟”。3.4厘米长的核舟上,雕着8个神态动作各异的人物,桅帆绳索具备,门窗开合自如。舟底还有毫芒细刻《后赤壁赋》全文三百余字。

  面对瑰宝,自幼爱好艺术的陈逢显许下心愿,要学习微雕这门中华传统艺术。

  心怀梦想,陈逢显广泛涉猎书法、绘画、雕塑,打下坚实功底。

  1981年,他进入台湾印钞厂,每天手持钢针在钢板上点点刻画,雕刻货币雕版。陈逢显说,那时因为工作之便,他有更多时间练习,也接触到了放大镜、钢针、微毛笔这些必备工具。日积月累,磨练出精细的雕刻技巧和沉静平和的耐心。

  下班后,他就一头钻进自己的创作室,探索微雕世界。由于难度极高,当时台湾几乎无人从事微雕事业。无师可拜,他只能自行揣摩,一切从零开始,因此这条路走得格外艰辛而孤独。

  陈逢显说,从事微雕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对于眼力、体力都是考验。创作时,每一刻画都要凝神闭气,控制有度,手不能抖,气不能喘,气定神闲间细细琢磨。夜深时他常常在放大镜前一坐就是几小时,抬头再看窗外,天已透亮。

  他拿起一只竹雕小狗半成品示范,用三角刻刀去除多余部分,再用钢针修饰细节,突出细腻的毛发质感,一点一划,小心翼翼。

  要容万物于毫末之间,失败在所难免。“虽然经历无数挫折,也带给我极大满足。”陈逢显说,在失手中进步成长,才能得心应手。

  儿时记忆让陈逢显念念不忘,入门不久就雕出了属于自己的核舟,至今仍是雕刻馆里的珍藏。因为选用台湾橄榄核,这只核舟更小,只有2.5厘米长、1厘米高。他在舟底刻上了唐诗《枫桥夜泊》和山水画。

  2008年底,熊猫“团团”“圆圆”来到台湾。陈逢显认真观察熊猫的习性、仪态,耗时3个月雕刻完成只有0.7毫米大的微雕“团团圆圆”。后来它们有了下一代“圆仔”,陈逢显又把熊猫幼崽形象加了进去,成为幸福美满的熊猫“全家福”。陈逢显说,这是他最满意的作品。

  唐诗是陈逢显喜好的题材,细针上雕刻《游子吟》诗句,蜜蜂双翼铺陈唐诗二十首……“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他在各种材质上创作唐诗微书作品,选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诗作,书写或雕刻在金箔、火柴、棉线、茶壶之上。

  陈逢显每年要去大陆交流三四次,用脚步丈量大江南北。爬过居庸关长城,他在米粒上写下“走在长城上,不禁凄凄然,流下温柔泪”;翻过秦岭,甘肃天水伏羲庙的唐槐和麦积山石窟的大佛也被他细细描摹。

  他说,要把大陆的传统文化、好山好水都收入作品,以中华之美为基础,与微雕技艺结合,让它在全世界发光发亮。

(两岸关系·台湾故事·图文互动)(2)“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台湾微雕家陈逢显传承中华精湛工艺

  在台湾新北市新店区,陈逢显对微雕作品进行修饰(7月18日摄)。 “合抱之木发于毫芒。”毫芒,指毫毛的细尖,比喻极精细微小的部分。 陈逢显与微雕结缘,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陈逢显说,从事微雕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对于眼力、体力都是考验。 陈逢显每年要去大陆交流三四次,用脚步丈量大江南北。他说,要把大陆的传统文化、好山好水都收入作品,以中华之美为基础,与微雕技艺结合,让它在全世界发光发亮。 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两岸关系·台湾故事·图文互动)(3)“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台湾微雕家陈逢显传承中华精湛工艺

  这是在台湾新北市新店区拍摄的陈逢显雕刻的“熊猫”(7月18日摄)。 “合抱之木发于毫芒。”毫芒,指毫毛的细尖,比喻极精细微小的部分。 陈逢显与微雕结缘,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陈逢显说,从事微雕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对于眼力、体力都是考验。 陈逢显每年要去大陆交流三四次,用脚步丈量大江南北。他说,要把大陆的传统文化、好山好水都收入作品,以中华之美为基础,与微雕技艺结合,让它在全世界发光发亮。 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两岸关系·台湾故事·图文互动)(4)“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台湾微雕家陈逢显传承中华精湛工艺

  在台湾新北市新店区,陈逢显对微雕作品进行修饰(7月18日摄)。 “合抱之木发于毫芒。”毫芒,指毫毛的细尖,比喻极精细微小的部分。 陈逢显与微雕结缘,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陈逢显说,从事微雕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对于眼力、体力都是考验。 陈逢显每年要去大陆交流三四次,用脚步丈量大江南北。他说,要把大陆的传统文化、好山好水都收入作品,以中华之美为基础,与微雕技艺结合,让它在全世界发光发亮。 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两岸关系·台湾故事·图文互动)(5)“合抱之木发于毫芒”——台湾微雕家陈逢显传承中华精湛工艺

  在台湾新北市新店区,陈逢显对微雕作品进行修饰(7月18日摄)。 “合抱之木发于毫芒。”毫芒,指毫毛的细尖,比喻极精细微小的部分。 陈逢显与微雕结缘,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陈逢显说,从事微雕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对于眼力、体力都是考验。 陈逢显每年要去大陆交流三四次,用脚步丈量大江南北。他说,要把大陆的传统文化、好山好水都收入作品,以中华之美为基础,与微雕技艺结合,让它在全世界发光发亮。 新华社记者薛玉斌摄

[责任编辑:李真]
用心关爱  呵护成长
精准扶贫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