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建立河长制,提前半年完成《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中明确的‘到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目标任务。”7月17日,在全面建立河长制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会上表示,“当前,河长制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初步形成,已实现河长‘有名’。”
河长“有名”是如何实现的?河长制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河长制怎样实现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
百万河长上岗履职
河湖面貌明显改善
“过去的丽阳坑臭到什么程度?能让我们这岸边的居民20多年不敢开窗,有的人家甚至直接把临河的窗户用砖头堵死。真没想到20多年过去了,丽阳坑还能变回原来水清岸绿的模样。”临丽阳坑而居的83岁老人陈玉莲在家门口一边赏鱼一边感叹。
丽阳坑,是浙江丽水市区的一条内河,20世纪90年代前,丽阳坑还水流清澈。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活污水等各类污染源增加,污水直排入河,丽阳坑逐渐沦为“黑臭河”。近年来,随着河长制工作的推进,丽阳坑告别“黑臭”标签,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水标准,再现水清河畅、鱼游景美的模样。
旧貌换新颜的丽阳坑,只是我国河长制工作成效初现的一个缩影。
“现在全国31个省(区、市)所有江河的河长都明确到位,共有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0多万名。29个省份把河长体系延伸到村一级,设立村级河长76万名,打通了河长制的‘最后一公里’。”鄂竟平介绍。
背负河长的身份,就要履行河长的职责。据统计,目前各省级河长巡河巡湖926人次,市、县、乡级河长巡河巡湖210多万人次。除了日常巡河,河长们还担负着护河治河的职责——整治非法采砂、退圩还湖、岸线保护、清理河湖污染物……
通过实施河长制,一些河湖水域岸线逐步恢复,一些河湖基本消除黑臭脏现象,一些河湖水质明显提升,河畅、水清、岸绿的景象开始显现。鄂竟平指出,河长制的实施,使得我国的江河湖泊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重大转变,推动解决了一批河湖管理保护难题,河湖面貌明显改善。
聚焦管好“盆”和“水”
推动河长制名实相符
尽管河长制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河湖管理保护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河湖存在的很多突出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彻底解决。当前,我国河湖管理保护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河湖生态环境总体上尚未发生根本改观,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超标排放等违法违规行为禁而未绝。
在鄂竟平看来,每条河流有了河长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让河长制充分发挥作用、切实维护河湖健康,还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当前,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进入新阶段。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向河湖管理顽疾宣战,实现名实相符,还河湖以健康美丽。所谓‘有实’,就是要解决河湖管理和保护中的顽疾。”鄂竟平认为,细化实化河长制任务、解决河湖问题,要聚焦管好“盆”和“水”:保护好盛水的“盆”,即做好河道湖泊空间及其水域岸线的管理保护;保护好“水”,即管理保护好河流湖泊中的水资源。
具体而言,要严格河湖水域及岸线管理,依法划定河湖管理保护范围,实行涉河湖行为全过程监管。严禁修建围堤、建设阻水建筑物、种植高秆作物、设置拦河渔具、弃置矿渣泥土垃圾等行为,确保河湖水域面积不缩小,行洪蓄洪能力不降低,生态环境功能不削弱。
记者了解到,水利部已开展全国河湖采砂专项整治行动、水库垃圾围坝专项整治行动、长江干流岸线利用专项整治行动、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四大专项行动。
强化监督严格问责
长效机制确保河长治
河堤上,生活垃圾、工业废渣、边角料、医疗废物等各种垃圾“应有尽有”;污水沿河堤流入河道,在河道内积成黑色的污水坑;河段充斥着工业废料的刺激性气味和生活垃圾的恶臭味……日前,大沙河河北定州段一条长约3公里的垃圾带被曝光,在河北省全面推行河长制的背景下,这条垃圾带的存在实在匪夷所思。
毋庸置疑,河长制是项好制度,但河长制能否取得成效,关键看河长是否履职到位。在实践中,很多河长积极主动履行职责,但也存在一些如大沙河定州段不作为的河长,导致河长制形同虚设。如何杜绝河长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实现河长治?
“河长制不是挂名制,而是责任田。”鄂竟平强调,要确保河长制落到实处,就要落实责任机制,把每条河流的治理保护责任压实到各级河长身上。
“水利部最近组织了河长制第一次暗访,派出29个暗访组到全国29个省份,暗访了77个地市、177个县、302条河,查出了500多个问题。对于发现的500多个问题我们采取‘一省一单’的方式,有的通报给省级人民政府,有的通报给省级河长办,有些严重的已在媒体曝光,并要求地方相关部门追责问责。”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透露。
鄂竟平表示,为确保河长制长期推行,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到江河湖泊的治理和保护中,水利部已开通河长制监督电子信箱,下一步还将设立曝光台,鼓励公众实施监督,通过责任落实及监督问责的长效机制,实现河长治。(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