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

农耕文明的结晶 川西林盘获新生

2018-11-02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川西林盘获新生

掩映在竹林中的“竹里”

周末的竹艺村

徐家渡林盘俯瞰图

竹艺村真的火了!在一天经历数拨人拿着手机里的照片问路后,村民乐大姐后知后觉。其实,竹艺村算不上一个村,而是由四川成都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9、11、13组组成的自然村落,住着包括乐大姐在内的86户村民,世代传承竹编手艺。

竹艺村是怎么火起来的?崇州市委书记赵浩宇的回答是:“竹艺村成功展示了创意文化资源与传统川西林盘结合后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

何谓林盘?简单来说就是乡村院落与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田间绿岛,是蜀地乡村固有的一种生存居住模式。林盘有大有小,几户或几十户皆有。它遍布于四川各地,又以成都平原的聚落最为典型,因此又称之为“川西林盘”。

位于成都平原腹地的崇州林盘资源十分丰富,各类大小林盘总数达7386个。近年来,崇州以“全域旅游、全业旅游、全域景区”的理念,把林盘当作景点打造,通过风貌特色化塑造、产业融合化发展、生活品质化营造,把乡村林盘打造成了诗意栖居的聚居地、产业发展的联合体、天府文化的展示窗、共建共享的新平台,是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最生动的乡村表达。2017年底,成都市将林盘修复工程确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10大工程之一,标志着林盘修复从更高层面被置于乡村振兴大局。

农耕文明的展览馆

林盘景观是集生产、生活、景观、生态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提起徐家渡林盘的旧貌,崇州市集贤乡山泉村村委会主任王凤琼仍然止不住摇头。“林盘内棚房低矮,通道狭窄,杂物堆积,林盘内的竹林被村民当作了垃圾场,环抱林盘的铁溪河因为上游养殖业污染,一到夏天河里全是红色的虫子,村民吃的地下水也成了黄色,白衣服放在水里一染就成了黄色。”

徐家渡林盘的境遇具有典型性。2010年,崇州对全市林盘进行摸排,情况不容乐观。“绝大部分林盘都处于路断、房陋、林乱、村空、配套缺的窘境。”崇州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易惰表示,各林盘内除电力、电信设施解决较好,其他的市政配套设施明显不足,饮水安全、污水直排、林盘内道路硬化不足交通不便等问题普遍存在。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农民集中居住、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极大地改善农村居住生活条件的同时,一些林盘由于缺乏人气和必要的修缮而逐渐走向衰落,传统林盘从数量和形态上均有明显减少。

与此同时,林盘所承载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逐渐得到重视。“林盘景观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川西农居风貌,是集生产、生活、景观、生态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郭晓鸣表示。

拂去尘土,一块浑然天成的“宝玉”就在眼前。根据前期摸排统计,崇州全市7386个林盘,占地面积7.4万亩,其中:可利用林盘空地3.1万亩,可利用闲置住房78万平方米。在林盘内经营的餐饮点121家,传统工艺作坊80家,传统手工艺人383人,包括竹编、棕编、藤编、木雕、石雕、园艺、陶艺、风筝等几十种传统手工艺制作。

如何才能盘活这些闲置的林盘资源,成为摆在崇州市委、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可以说,这既是民生问题又是发展问题。”赵浩宇表示,这事关27万林盘常住人口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也是一次时代赋予的培育乡村新业态,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的机会。崇州的目标是:把川西林盘打造成为诗意栖居的聚居地、产业发展的联合体、天府文化的展示窗、共建共享的新平台。

诗意栖居的聚居地

崇州遵循“少拆多改”理念,围绕整田、理水、护林、改院,制定了“3456”守则,力求留住原真乡村风貌

“要把川西林盘建设成诗意栖居的聚居地,就一定不能把原生的田园风光改坏了,不能把原真的乡村风貌改没了,不能把原味的历史质感改少了。”崇州市委统筹委主任华斌表示。为此,崇州在强化旅游法则主导,推动景观化、景区化理念在林盘建设中刚性落地的同时,探索建立了规划设计引领下的风貌控制机制,组建由设计师、艺术家、新乡贤等构成的林盘审美委员会,用现代的审美,从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各方面进行管控和引导。

在具体建设上,崇州遵循“少拆多改”理念,围绕整田、理水、护林、改院,制定了“3456”守则。“3”即先共识后共建、先生态后项目、先公建后产业;“4”是四不,即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过度设计、不冒进求洋;“5”是五原,即最大程度地保护原生态、留下原住民、保留原住房、尊重原产权、使用原材料;“6”是六项基础工作,即“清、理、补,改、拆、通”,清理水桶、棚房、杂物,理顺河渠水系、视线通道,补齐公共配套、景观景致,改厨改厕改围墙,拆除违章建筑,通自来水、天然气、互联网、排污设施和道路互联互通。

徐家渡林盘是“3456”守则的第一批“践行者”。2015年3月,徐家渡林盘召开居民大会,对开展林盘修复项目达成共识,并形成3个不赔偿的决议,即迁坟不赔偿、景观占地不赔偿、砍树不赔偿。

经过“清、理、补,改、拆、通”六项基础工作,徐家渡林盘洗去满身尘垢,显出清爽雅致之气。走进林盘,沿着用鹅卵石点缀的石板路向前,两边是风貌改造后的农房,一米来高的院墙上,开了雅致的花窗。村民在院子里种上丝瓜、黄瓜等蔬菜,绿色的藤蔓倚着院墙探出头来,与院子里开得正艳的三角梅相互映衬,像是一幅用色亮丽的民俗画。

这只是直观感受,“干货”在地下呢!如今,徐家渡林盘通上了自来水、天然气,安上了雨污分离下水管道,有了污水收处理设施,村民也纷纷改厕改厨改棚房,现在家家户户都是冲水厕了。

为了更好的借鉴崇州先行先试经验,不久前,天府林盘学院在崇州成立,将承担起全市数千名乡村干部的川西林盘整治培训。

产业发展的联合体

在一系列招商引才政策的支撑下,林盘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资金、人才聚拢,各类新业态层出不穷

随着跨界成为热词,林盘对农旅文体商等产业的承载潜力也开始被发掘。在一系列招商引才政策的支撑下,林盘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资金、人才聚拢,各类新业态层出不穷。

有依托现代农业(林业)示范基地,采取“人才+项目+基金+基地”方式,引进农业科研人才,建成农业服务型林盘的,如桤泉农业专家大院、锦江乌尤驿;有依托田园山水、林盘聚落,引进专业团队,打造精品民宿、特色林盘酒店的;还有依托街子音乐小镇等5个文创基地,引进国内外规划设计专家团队,建成文创型林盘的……

为进一步拓展林盘产业空间,在顶层设计上,崇州把林盘、绿道作为产业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承接重大项目辐射,推动借景造势、以景兴业。

处于现代农业功能区的“白头—道明”川西林盘聚落示范带,以天府良仓“水稻+”等总投资436亿元的11个现代农业支撑项目,与优质粮油产业园联动发展,目前已建成荷风水村、余花龙门子、竹海听涛等农旅融合型林盘。处于服务康养旅游集聚区的“锦江—观胜”川西林盘聚落示范带,以总投资346亿元的9个康养旅游项目为支撑,目前已建成街子高墩旅游小村、严家弯湾川派盆景小村等旅游型林盘。

精心修复后的林盘如同珍珠一样分散在田间沃野,将它们串珠成链、扩点成面、连片成网,是放大林盘价值的必然路径,也是崇州“全域旅游、全业旅游、全域景区”策略的必然要求。

为此,崇州以文井江为主脉,根据功能分区和特色镇、产业园、景区布局,规划了“一脉两轴三带五环”的绿道体系,以串联城乡、产业、林盘、景区。目前已建成绿道164公里,在建100公里。一个“多园支撑、绿道串联、田园覆盖”的绿色空间系统正在快速生长。

天府文化的展示窗

引入创意文化资源,振兴在地文化品牌,焕发乡村文化活力,挖掘非遗文化资源,让艺术点亮乡村

竹艺村三径书院的主人马嘶是一位青年诗人,怀着做一家现代乡村公益书院的理想来到竹艺村。以马嘶为代表的新村民的入驻,让这个川西传统林盘逐渐呈现出浓浓的艺术气质。不得不提的就是掩映在竹林之中的网红建筑“竹里”,众多建筑爱好者不远万里,只为一睹芳容。

从空中俯瞰,“竹里”的外形类似“无限(∞)”这个符号。曾任蜀州(今崇州)通判的陆游,在造访道明镇的白塔禅院时,写下了“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之句。设计师团队主创者、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袁烽由此获得了设计灵感——他把当地的传统竹编工艺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融合其中,希望这种古老技艺能借此得到传承和复兴。

“竹里”的走红为道明竹编的复兴打了一个漂亮的“先头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传承数百年的道明竹编火极一时,全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与竹编有关的行业。然而,受到工业化冲击,竹编产业渐渐没落。如何另寻出路,是道明竹编几位非遗传承人最大的心事。

文创资源的聚集为道明竹编的复兴提供了土壤。在相关部门协助下,竹艺村引入中央美院、澳大利亚竹研究院等竹编文创、产业资源,建立竹编创客基地、竹艺工坊、非物质文化演习所,邀请国内外竹编研究专家、产业人才、文创人才,开展竹编工艺、竹编文化、竹编市场交流合作、产品创作。在竹艺村的竹编博物馆,你能看到由竹编制作的上千种时尚物件。他们早已从实用生活用品蝶变为设计时尚的艺术品。

难能可贵的是,在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之中,竹艺村原始本真的乡野模样却仍然清晰:房前菜地、屋后修竹,上了年纪的老太太依然坐在小凳子上倚着门口安静地编着花篮。

共建共享的新平台

以党支部为核心,成立管委会和发展促进会,分别负责林盘的治理和产业发展,构建“一核两会”多元参与新机制

精心打造后的林盘仍然保持着一个自然村落的模样,但其所承载的使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新居民的到来、新业态的落地,在为村子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乡村治理上的挑战。

为促进村子的有效治理,以竹艺村为代表的新林盘通过构建“一核两会”,形成了多元参与的新机制。所谓“一核两会”,即以党支部为核心,成立林盘自治组织竹艺新村管委会和林盘发展组织竹里创新社区发展促进会,分别负责林盘的治理和产业发展。

竹艺新村管委会下设环境与物业管理小组、乡贤智囊小组、矛盾疏导小组和文娱生活小组,大力激发群众在乡村振兴和林盘治理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专业公司、合作社、人才联盟、商家联盟等组成的竹里创新社区发展促进会,则承担新理念规划、新生态修复、新业态带动、新文化营造的组织、协调、引导、服务职能。

竹艺新村党支部将原住民、新村民、驻村单位等各类群体和组织中的党员聚在了一起,同时指导新村管委会和竹里创新社区发展促进会。

“与传统农村党支部相比,新村党支部更加强调区域联动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突出政策宣传、方向引领、群众动员、桥梁纽带等功能,在林盘建设和管理中起好了强大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和宣传动员作用。”崇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余家洪表示。

为了保证原住民充分参与村子治理和发展的权利,在新村党支部牵头下,形成了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协调,新老村民代表参与的联席协商共治机制,制定了群众提、乡贤理、组织审、大家评、民主定的五步议事决策机制,实现民事民定民治。新老邻里和睦互助,乡邻融洽相融,乡风文明的竹艺村,平添了更多的闲时与安逸。

为帮助原住民发展,竹艺村尤其注重培育壮大竹艺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竹编文创合作社、旅游合作社等三个集体经济组织。同时,动员引领村民参与村内观光导游、竹编历史讲解、游客竹编体验、即时志愿行动等服务项目,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目前,村民年人均增收超过4000元。

“以人民为中心是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都市城乡治理委员会主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薛敏表示,竹艺村的经验诠释了居民不仅是社区的服务对象和评价者、监督者,更是社区发展治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这一理念。(记者张艳玲)

本版图片由崇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李真]
用心关爱  呵护成长
精准扶贫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