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

共同营造文明旅游大氛围 “在路上”已成人民的生活方式

2018-10-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无论是领略名山大川,还是体味文明进步,“在路上”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金秋十月是适合旅行的时节,无论是矗立在北京秋日阳光里的故宫,还是老上海风情街船坞码头、黄包车、南京路老路牌,抑或是令人口齿留香的江苏扬州老字号茶社,都让人们意犹未尽、流连忘返。而每一个在路上的人,在遇见心仪美景的同时,也为旅游市场作出了贡献。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见证了中国旅游市场的变化。今年黄金周期间,景区出现了“降价潮”,国内近千家景区公布免费开放或门票降价措施,其中5A、4A级景区占比超过七成。这说明,大多数景区不再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开始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而供给侧的改革,也带来了需求侧的旺盛。经测算,国庆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同比增长9.4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90.8亿元,同比增长9.04%。很多景区实现降价提质,迎来告别门票依赖的“发展拐点”,让人们切实感受到景区公共属性的回归和供给侧改革的诚意。

与旅游市场供给侧改革相适应,人们的出行选择更加多元化、旅游消费更加个性化。在南京的一家新零售智慧门店,由于VR试衣镜带来的体验感和高效率,“销量比平时翻了一番”;越来越多的小众化品牌、体现个性情感因素的产品受到追捧,80后、90后崇尚个性化追求,“是不是大牌不重要,适合自己,只要自己喜欢就好”;除了那些传统景区外,乡村游、民俗游、康养游、文创游、自驾游等出行选择火热,“乡村”正从户籍和身份概念,向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概念变化……可以说,人们的旅游消费更讲品质、更重体验、更有个性,正成为消费升级新趋向。

往深层看,旅游市场的变化也是观察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自驾游让我们对完善带薪休假和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有了基本共识;对不文明行为的讨论和批评,促进了公共文明的发育和养成;曾经的天价鱼、天价虾等宰客事件,让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演练与提升……伴随着出行的脚步,公众也逐渐开始关心如何促进旅游业的进步、公众文明素养的提升。回顾最近的新闻事件,尽管还存在一些乱刻乱画、给河马投喂塑料袋等不文明行为,但类似现象的发生率在降低,文明旅游的大氛围正在形成。西安华清宫景区推出“垃圾换水、贵妃送花”活动,孩子们主动将丢弃的饮料盒扔到垃圾桶;南京博物院参观人数达到3万多人,虽无专人维持秩序,游客却都自觉排队购票、秩序井然……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境外受访者认为中国游客的文明素质在提高。从境内到境外、从线上到线下,文明出行蔚然成风。

中国的旅游市场,正呈现出越来越鲜明的地方特色。比如,山东各地依托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倾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活动;云南推出新的演艺产品,《藏谜》在丽江千古情景区藏谜大剧院开演,西双版纳《傣秀》持续受到游客欢迎。与此同时,旅行的文化味也越来越浓。数据显示,国庆期间,超过90%的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超过40%的游客参加了两项文化体验活动,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达到40%以上。而无论是领略名山大川,还是体味文明进步,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在路上”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李真]
用心关爱  呵护成长
精准扶贫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