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

以德润心 以文化人 培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田沃土

2019-12-16    来源:中国网生活    

——河南省淅川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综述

文明的核 心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而从不间断?答案就是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发展中孕育了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塑造并滋养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百折不挠、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民族精神,使我们民族历经无数次山重水复、山河破碎、生死存亡而柳暗花明、重整河山、凤凰涅槃。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成功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世界出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之间竞争已不在局限于以经济和科技为核 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上升到深层次的以文化为核 心的文明轻实力竞争。从历史和世情的角度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2017年1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上了新的历史高度。

自2016年以来,淅川县委县政府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将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纳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倾注了前所未有的关爱、指导和支持。

2c797ef97f187ea8f123e4a12ce2d98_副本.jpg

育人者,德为先;育德者,文为本。以文化人是文化的最大社会功能所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提升全体师生的文化自觉和道德素养,淅川县教育系统深入持续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的“五进”活动,以国学经典、家风家训、文明礼仪、传统经典音乐、太极拳、舞蹈、书法、绘画、剪纸、楚文化、戏曲等为主要内容,以诵读入脑入心、习练感悟体验、展演实践提高为重点,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灵、外化于言行,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田,厚植于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良田沃土,达到了以德润心、以文化人的良好效果。

43d0a283fa9775b2e6e755c403b902c.jpg

——进教程,兼容并包,打造淅川特色的文化课程。

五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汗牛充栋。审慎选取或编写一套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必备的,又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点的德育教程,是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效性、持续性的关键一步。经过多方比对反复探究,决定实施两套方案。

一是选择海南南方出版社《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初中小幼读本,选择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国学经典实验教材》作为高中阶段(含职业教育)国学教材,这两套教材都是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编写,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笠翁对韵》《大学》《中庸》《论语》等国学经典和“仁、义、忠、孝、礼、智、信、和、毅、廉”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幼小初高中及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初步系统地了解并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和内涵知识。

二是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课程标准》要求,组织县内德育专职教师与省内外德育工作专家学者、编辑人员共同研究编写淅川县《中小学德育读本》地方教材,以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淅川本土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楚文化、山水人文及移民文化等贯穿其中,使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乡土元素,更接地气。同时,这两部教材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每学期人手一册,根据各学段不同的育人目标和认知规律,依次有序,循序渐进。这两套方案既博釆众长,又彰显区域特色,外引与内生两相结合,构成具有淅川特色的德育文化课程。

——进课堂,渗透拓展,打造润物无声的文化阵地。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根据各学科不同的教育特点和资源优势,实现课堂的全面覆盖和渗透,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一是上好专门的德育课。每周必须安排两节德育课,配强专职德育教师队伍,认真备课讲授《国学经典诵读》和《德育读本》,做到“四进五固定”,即进课表、进教案、进课堂、进考卷和固定教师、固定课时、固定课表、固定教案、固定督查,定期开展德育课教研活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举行国学优质课竞赛活动。

二是做到各学科全面覆盖渗透。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在德育渗透上下苦功夫。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案设计必须有德育目标,明确施教的目的、切入点和成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结合教学环节努力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做到顺理成事,恰到好处,不留痕迹。体育课突出太极拳、国学操练习,音乐课重点演练经典音乐,美术课做好国画书法等艺术赏析和习作。

三是利用班会课扩展学习空间。以每周班会活动课为基本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组织学生观看《国家记忆》《国宝档案》《记住乡愁》等类型电视记录片和《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魅力,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文化知识,极大拓展了学习空间,增强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厚兴趣。

——进校园,形式多样,创设五彩缤纷的文化舞台。

“近墨者黑,近赤者红”。校园是学生人生成长的第一舞台,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事关教育的得失成败和学生的未来。

一是建设人文校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根据年度总体工作布署,有重点分层次地实施经典歌曲、传统诗词、武术运动、《道德经》诵读、楚汉文化、书法绘画、戏曲等进校园活动,开展国学经典和古诗词背诵、书法绘画、武术与韵律操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同时将国学经典、传统诗词和修齐治平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人名言、励志故事、行为规范等内容镶嵌到教室、走廊、餐厅、寝室、操场的角角落落,让一草一木会说话,每面墙壁都育人,营造充满书香、花香的人文环境。

二是规范礼仪教育。依照中华传统文明礼仪习惯,结合新 时代精神,制定了《淅川县绅士淑女行为规范二十条》,开展绅士淑女评选活动,从气质、品行、习惯等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重要时间节点隆重举行入学礼、拜师礼、成人礼、谢师礼等,通过学生致感恩词、集体向老师行三拜礼,校长教师致希望辞这种传统而庄重的仪式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开展实践活动作为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每月确定一个德育活动主题,按照“一校一特色,一乡一品牌”组织全体师生广泛深入开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又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活动。持续开展拒绝零食、拒绝零花钱、拒绝家长无序接送“三拒绝”活动;开展中学生激情跑操、小学生《弟子规》韵律操“阳光大课间”活动;开展“三大步”励志教育,每年春秋两期远足活动;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各校分别开辟2至10亩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周六德育社团日”制度,本着师生自愿的原则,组织注册德育社团900多个,学生参予达10万名,志愿教师4116名,开展“文学、绘画、诗词、京剧、武术、泥塑”等主题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情致,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举办全县中小学生诗词大会、太极拳韵律操大赛、书法国画竞赛以及“中国梦、国学美”国学展演活动,用吹拉弹唱、演艺书画、诵读经典、舞刀弄剑等形式,极大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使学生在展演活动中进一步感悟提高,激发出巨大的兴趣热情,从“让我学”到“我要学”,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家庭,指导服务,构建家校互动的育人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华民族素有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优良传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家庭活动是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合作共育的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一是成立家校联谊协会,开办家长学校,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通过举行家长会、培训会、座谈会、国学讲堂等形式,聘请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及社会知名人士给家长讲授国学文化、家庭伦理知识和中华传统美德,强烈唤起家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学习,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文化道德素养和言传身教能力;精心组织编写《淅川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家长须知100问》下发到每位家长手中,对家庭教育的意义、问题、方法和家校共育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和解答,内容丰富详实,操作性、针对性强,成为撬动家庭教育的一把“万能钥匙”。

二实施家校互动,亲子互动,创设家校一体的育人模式。一方面建立家校联谊微信平台,实施家校共育。学校和班主任搜集典型家教案例特别是历史名人家风家训家规方面的成功典故,利用微信平台传递给家长学习,家长也可将自己家教的成功事例、方法、经验教训利用微信群或家长会进行交流。同时学校把教育中的焦点、热点、难点等问题,各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将学生每天在校学习纪律等表现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家长也把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习惯表现告知老师,对学生真正实现家校一体化动态管理,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注重亲子互动,强化育人效果。学校定期向家长推荐《论语》《道德经》《弟子规》《朱子家训》《诫子书》等经典文章和《记住乡愁》《家风》《远方的家》《爱的教育》等影视作品,做到家长与孩子一同观看学习,互相交流提高;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或制定本家的家风家训,共同遵守执行;布置德育实践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给爸妈洗脚、洗衣、梳头、锤背揉肩、整理家务、烧水做饭等,让家庭充满感恩气息;提倡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大会、国学展演、远足活动及德育冬(夏)令营等活动,丰富亲子体验内容。

三是实施民主管理,创设和谐融洽的家校共育环境。各学校借助家长协会,让家长积极参与并融入学校和班级管理工作,每校一月举行一次家校活动,班级每月两次家校活动,让家长参与听课评课、考试监考、学生上学放学路队志愿值班、班级社团、食宿管理等活动,听取并接纳家长意见,全面实施学校民主管理工作,创设了和谐融洽的家校关系,使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赢得了家长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46e6d76d3caf696920ba65f13bb83ea_副本.jpg

——进社区,放大功能,创建以德育人的道德高地。

在淅川县城北区有一座美丽的公园,无论是丽日当空的白昼,还是华灯璀璨的夜晚,总有许多靓男俊女、扶老携幼漫步其中。在公园的中央有一个圆形的高台,”崇德公园”四个大字熠熠夺目,铸铜的台壁上镌刻着孔子、老子、屈原、张衡、张仲景、诸葛亮及杜诗、召信臣等名言评语,既彰显了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南阳浓厚的地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做人做官哲理。这是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亲自命名并规划建设的,展示了新一届县委领导集体以德治县的崭新思路和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淅川是全国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集山区、库区、贫困区、中线核 心水源区于一体。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特殊的县情出发,将发展教育列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基础性工程和优先发展事项,确立了“育新人、兴教育、淳民风、助民富”的工作思路,提出了打造“渠首道德高地”的明确目标,把德育作为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县委卢书记亲自挂帅,自称“德育书记”,营造了党委牵头、各部门全力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德育大环境,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教育部门按照县委“小手拉大手,校风带民风”的指导思 想,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以学习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元旦春节开展送温暖、献爱心、义务写春联、制作灯笼等活动;三月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义务植树活动;清明节开展祭祀先辈、缅怀英烈、扫墓献花活动;端午节观看淅川“龙行中原”龙舟赛,感悟屈原爱国文化;冬(夏)令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范蠡公园、丹江大观园、香烟寺、坐禅谷、荆关明清古街等参观学习淅川历史文化,开展“进千家门、吃千家饭、听千家事、写千篇文”社会调查活动,走进社区公园开展社团文化展演活动,将德育芬芳从校园吹进家庭社区,吹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结合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教育,由县宣传文 化部门牵头,在全县各系统单位及乡镇街道办持续开展了“两弘扬一争做”活动(弘扬好家风好家训弘扬移民精神争做最美淅川人),制定淅川公民道德公约,把家风家训、二十四孝、爱国奉献、爱岗敬业、清正廉洁、环境保护、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名人名言、历史故事以标语、墙画、专栏、园林图案、城市雕塑、LED电子屏、宣传册及网络微信平台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传遍社区乡村的每个角落,达到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形成人人学文化、树美德、讲奉献、争做最美淅川人的良好氛围。连续开展三届“道德模范”评选工作,并将每位模范的肖像事迹制成专栏,悬挂在县城主干道人民路两边的路灯杆上,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教育示范作用。

同时,社会各部门根据系统特点广泛参与支持德育建没,持续开展“戏曲下乡”、“流动博物馆”、“图书进万家”、“爱心助残”、“送温暖”、“法律援助”等活动;城区商圣、龙城街道办更是在大街小巷建设了内容丰富的国学墙和文化巷,让德育元素“抬头可见、驻足可观”。既深入宣传了传统文化,又营造了“大德育”的社会环境,放大了德育的社会功能,人人关心德育、人人参与德育蔚然成风,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乡贤、最美家长、最美公仆及师德标兵、美德少年等先进典型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一个全民共育的道德高地已在丹淅大地巍巍隆起。

1988234aa51a7a5c23a41a461b475d7.jpg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淅川县通过深入开展“五进”活动,培育出德育教育的良田沃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家长、民众的心田,编织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促进了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和全社会思 想道德水平显著提升,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学生的道德、纪律、法治意识和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提升,好人好事、和谐友善、文明礼仪处处可见,300余名学生被评为“文明之星”“美德少年”,九重镇一中张晓茹荣获全国首批“新 时代好少年”称号,县一高戚玉勤荣获河南省“美德少年”称号。广大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人争做师德标兵、育人楷模,涌现出淡培玺、杨露、孙均可等一大批“师德标兵”, 王建刚、姚银秀等为代表的“名校长” ,大石桥乡孙台小学方兴华、方书典父子荣获河南省2019年度 “最美教师”。德育工作的进步有力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高 考成绩连年刷新纪录,2016年一本进线413人,2017年747人,2018年1245人,2019年1590人,淅川一高被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授予“优秀生源基地”称号。幼儿、小学、初中阶段基础教育工作持续稳居南阳市前列。通过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产生了由好校风带好家风、由好家风带好民风的蝴蝶效应,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自觉行动。全县每年评选表彰各行各类“最美淅川人”1000余人次,王克入围中国好人榜,李进群荣获“河南好人”称号,陆锡芳荣获“南阳市道德模范”,淅川爱心联盟荣获“感动南阳年度人物”等。群众上访的少了,全县信访工作量连续三年下降60%,连续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成绩突出先进单位”。社会环境安定祥和,暴力案件和未成年人犯罪率连年下降。

春风化雨,润泽山川大地;桃李芬芳,迎来满园春色。淅川县以德育工作为突破口,成功实现了校风、家风、民风的崇德向善、文明向上,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堪称是“点石成金”的精妙之策。在德育春风吹拂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下,淅川在探索以德治县的道路上必将开出更绚丽的花朵。(通讯员 多俊涛)

[责任编辑:李思思]
用心关爱  呵护成长
精准扶贫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