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

玉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见闻

2019-12-11    来源:中国网生活    

图片10.jpg

田坪安置点

图片11.jpg

玉屏自治县田坪安置点

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办事处,是全县经济发展最好的乡镇,地理环境优越,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承担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从选址到建设,从入住到新区管理,从家庭就业到极贫户的帮扶,平溪街道办事处全体干部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把搬迁入户的农户视为“亲人”,全心全意为“亲人”服务。

引导村民树立良好风尚

平溪街道办事处康华社区是易地扶贫搬迁较为集中的安置点,来自该县六个乡镇的贫困户有六百零六户,两千多口人。仅皂角坪舞阳新区就有三百五十六户,一千四百七十七口人。社区管理干部姚亚芬来自玉屏自治县田坪镇,田坪镇有三百多户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到康华社区落户,因为姚亚芬一直在从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田坪镇党委便派她到康华社区从事协调管理服务工作。平溪街道办事处、康华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有前说:“我们姚主任有工作能力,又能吃苦,成了移民扶贫搬迁户的贴心人,遇到什么事都喜欢找她来诉说。”

姚亚芬说:“事情都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我一个人算不了什么。”姚亚芬绝不是谦虚,从贫困农户的搬迁到入住,从新社区新群众相识,磨合到融洽,再到从乡村进入城市,对城市生活的接受和生活习惯的转变,这中间有大量繁杂的事情发生,没有社区干部的齐心协力是万万做不成的。

据姚亚芬介绍,社区逢年过节都要举办长桌宴,目的是让居住在新区的村民相互认识,给他们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从而达到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互相帮助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还举办了多形式的联谊会、联欢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姚亚芬在民风引领上下功夫,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大事着眼,小事入手,循序渐进。不随便丢垃圾,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通过斑马线,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小区的公共卫生环境,从生活琐事,进入到城市文明生活。现在,新区村民的生活素质大大提高,树立了良好的生活风尚。在开展民风引领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康华社区还邀请铜仁学院的教师,对村民进行厨师、家政等技能培训,通过十多期就业技能培训,百分之八十的村民获得一门或多门就业技能,从而帮助他们走上新的就业岗位,姚亚芬在介绍社区工作时,脸上充满喜悦和自豪。

整个社区居住有二百多位残疾人,他们情况各异,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困难。这个群体倍受姚亚芬的关怀,她常常深入家庭,问寒问暖,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诉求。在民政、残联等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给予他们帮助救济,并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就业岗位,姚亚芬说:“这部分村民,现在对新生活充满信心,他们身残志不残,自食其力,自强不息,谁都不愿给政府增加负担。”

自从该县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姚亚芬的家就各奔东西,她和她爱人都在扶贫工作的第一线,有时几个月都难见上一面。说到家庭的困难,姚亚芬只是摆手笑笑,她说:“没有大家,哪有小家。为大家宁可舍小家。”姚亚芬说她们两口子这几年在脱贫攻坚战场干得起劲,选择这项工作无怨无悔。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搬迁人口众多,时间紧迫,情况各异,矛盾重重。这是该市脱贫攻坚战役中的新课题,广大干部群众克服困难,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个人和感人故事,姚亚芬只是千百个优秀基层干部中的一员,她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一种精神。

精准扶贫带来幸福生活

在玉屏自治县皂角坪舞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有拄着双拐,艰难移动身躯的中年妇女从工厂到家去的背影,二级残疾人万秀菊,今年三十四岁,全家五口人,有两女一男三个孩子,大的不过十一二岁,小男孩刚上一年级。万秀菊五口之家享受着国家贫困户的低保政策,另外还有残联补贴她的四十元津贴。居住在亚鱼一个平困山村里,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由于万秀菊行走不便,家里上有老人,下有小孩,都需要人来照顾,所以她爱人根本无法外出打工,全家人的生活就靠国家补贴低保费来维持。谁不想把日子过富裕些?谁都有梦想,况且万秀菊还是高中文化的女性,更是有自己的向往。她家所居住的村落,山高路远,交通闭塞,生态恶劣,祖祖辈辈守着巴掌大的几块田土,还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万秀菊说:“上辈子的老人都努力了掏尽全身的力气,也只能这样了,维持个温饱。”

“现在生活幸福了,”万秀菊呵呵笑着说:“这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

那年,乡镇干部和扶贫工作队到村里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小村寨原来平静的日子被搅动起来,村民的思想全都表达出来了,高兴的不高兴的、担心的恐惧的,更多的是没有了主意。村民们不安分起来,今天去张家,明天到刘家,围着火堆只说移民搬迁一个话题。柴禾烧了不少。

当听到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时,万秀菊的思想也是错综复杂的,刚开始的时候她高兴喜悦了一阵子,天天和家人谈论起城市的好,几个晚上都没睡个安生觉,满脑子都是小孩可以进县城读书,老人可到县城医院看病就医,还有一套做梦都不敢想的新房子。后来听村民议论多了,她的心也慢慢凉了下来,从高兴喜悦到犹豫不决,从焦虑到恐惧,万秀菊被易地搬迁这事折磨的几乎崩溃边沿。她想得最多的是进城后如何生活?别说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就是四肢健全的人都有顾虑。城市什么事都得花钱,连喝口水没有钱都难,哪像在乡村,村头有水井,房前屋后种点白菜、萝卜也能填饱肚子。虽说条件差,但总不会饿死人吧。

万秀菊的顾虑代表了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顾虑,他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进城后如何生活,自己能不能养活自己?多少年来穷日子苦日子过怕了,他们再也经不起折腾了,移民搬迁的想法和顾虑却成了广大基层干部工作中的新课题。面对一系列既现实又具体的问题,思想工作如何去做?天大的困难都没能难倒乡镇干部和扶贫搬迁工作队员,他们几十次上百回的进门谈心,把党的扶贫搬迁政策宣传到搬迁户的每位家庭成员,召开院坝恳谈会和田坝座谈会,不厌其烦解答农户提出的问题,苦口婆心做着农户的工作。万秀菊就是在干部的宣传讲解,对比算账的过程中,打消了顾虑,放下了思想包袱。

万秀菊指着社区干部姚亚芬说:“这得感谢社区干部对我这个残疾人的关心和帮助,没有党的好政策,哪有我家今天的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万秀菊心里非常明白,像她这样的家庭条件和自身情况,如果没有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单靠自身力量,就是奋斗几代人也换不来今天的好日子。万秀菊是懂得感恩的人,自打搬迁到舞阳新区,她就发誓要自强不息,自食其力,不给政府增添负担,要用自己的双手把生活撑起来,于是,她毅然走进工厂去做工。

万秀菊居住的新区,有家打火机生产厂家。这是康华社区特意为移民搬迁户引进的工厂。万秀菊像社区所有妇女一样,工作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她说:“厂家搞计件制,干不完的活我带回家加班加点做,决不落后掉队。”就这样在工厂苦干,每月可有一两千元的收入。

“你们要好好读书,听老师的话。”万秀菊耐心辅导孩子们的学习,她常对孩子们说:“长大以后,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报效国家。”最让万秀菊满意的是,几个孩子都进到县城最好的学校,享受到城市的教育资源。

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

玉屏自治县舞阳安置区潘大圣家是从田坪镇岩喔村搬迁过来的,全家五口人,分得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新居。家庭主妇是河南嫁过来的姑娘,名叫刘俊瑞,长相如同她的名字,俊秀端庄,善良贤惠,并且吃苦耐劳。

“潘大圣家太穷了。”刘俊瑞说:“他老家岩喔村山高路远,实在是偏僻。”从大平原来贵州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出门就爬坡,对没有走惯山路的人来说,确实吃力难行,更不用说肩挑背驮干农活了。

刘俊瑞是个能吃苦的人,面对这些她从来没有怨言,既然嫁到这方土地来,就凭双手开辟新生活吧。她的愿望是好的,但现实条件、自然环境却异常残酷,贵州高山区的村寨,绝大多数的田土都是靠天吃饭,十年九旱,日子过的十分艰难。

“女儿刚满一岁那年,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刘俊瑞回忆说:“我们又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

刘俊瑞所说的那一年正逢大旱,地里什么都生产不出来,别说日常生活的开支,就连吃饭都是个问题。刘俊瑞想起那些年的苦难,只摇头,苦不堪言。拖家带口走出大山,到外地去打工,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带着一个刚满周岁的孩子,就是到了沿海城市又能做什么呢?刘俊瑞没顾得考虑,她认为只要走出穷山沟,总会有办法的。可是让刘俊瑞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走就是六七年没有回家来。在潘大圣和刘俊瑞心里,贵州玉屏自治县的岩喔村是故土,但又是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穷山村。长期漂泊在外的一家子,那心头藏着沉重的思想。

“在外打工,虽说能解决生活,手里还不缺零花钱。”刘俊瑞说:“日子也不顺心,遭人白眼,最主要的是孩子不能就地入学。”

孩子上学是大事,潘大圣和刘俊瑞两人商量着,不管怎么样,都不能误了孩子读书。于是他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回到老家去,就是再苦再累也不怕,只要孩子有个地方上学读书就行,为了孩子上学的事,刘俊瑞一家又回到了田坪镇岩喔村。

“做梦都没想到,贵州省有这么好的精准扶贫政策。”刘俊瑞兴奋地说:“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党的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会恩惠到我们家。”

“社区干部天天宣传,党的政策我们懂。”刘俊瑞笑着说:“我们姚亚芬主任,一有空闲就进来和我们谈心,和小区的妇女拉家常。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事呢?”

刘俊瑞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女儿进入全县最好的小学校读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潘大圣在新区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岗位,为一个纯净水公司送水,每天骑着摩托车满县城地路,为客户送水,工资收入可观。刘俊瑞在家除作坊、接送孩子上学外,还帮着为周边附近的居民家送水,在接送孩子时,顺便在校门口做些小生意,以添补家里的日常生活。

刘俊瑞有思想觉悟,懂得感恩。她说:“党和政府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内心一直很感激,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幸福生活,这是对党和政府最好的报答。”

党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终极目标就是让广大贫困农民过上富裕生活,一个都不掉队走进全面实现小康社 会的康庄大道上。刘俊瑞用朴素的情感深刻理解了这个思想。(通讯员 龚晓红 任煜)

[责任编辑:石英豪]
用心关爱  呵护成长
精准扶贫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