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进驻乡村 提高村民审美
——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乡村振兴工作探索与实践
浙江省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由上葛和下葛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现有户数606户,1582人。其中党员43人,村民代表50人。全村自然资源丰富,拥有耕地面积691亩,山林9543亩(茶园150亩,竹山6000亩),桂花林800亩。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容村貌落后。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宁海县委县政府启动“艺术家驻村”行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系丛志强教授带领的宁海首个驻村艺术团队进驻大佳何镇葛家村,通过“激发内生动力”的方式,以融合设计的模式,打开村民艺术殿堂之门,为村庄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得到显著提升,至目前,前来葛家村参观交流的团队已达百余批,仅新华社客户端转载的一篇报道点击率突破200万,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融合设计模式的艺术振兴之路。
模式和理念
在探索过程中,大佳何镇党委政府以“一模式四理念六成效”方式,达到短时间、花小钱、办大事、出显效的良好局面。
融合设计模式
前期,丛志强教授和镇村领导探讨时一致坚定走融合设计之路,激发内生动力,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各人各物各界各技纳入艺术振 兴乡村体系之中,与高校融合,与村民融合,与绿 水青山融合,与各行各业融合,与本土技艺融合,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让艺术回归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四个理念
一、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各方内生动力的理念。(一)是组织保障、镇村协作。成立艺术振 兴乡村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统筹艺术家驻村工作,做好要素保障。镇主要领导每日入村入户、听取汇报、部署落实,带领镇村干部听取专家意见,协调各方合作,全力保障艺术创意落地开花。(二)是艺术化民、激发动力。利用“驻村艺术家”资源优势,镇村干部不分昼夜走村入户做群众工作,宣传和引导村民主动将设计师请进家门,转变观念,营造良好艺术交流氛围,加强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村支委、党员葛万永在丛教授入户交流后,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庭院进行艺术设计,在丛教授的指导下,打造了“桂香茶语”,从一个普通庭院,变成别致有趣的乡愁庭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形成了党员干部领头干、大家跟着上、全村共参与的良好干事氛围。(三)是外引内育、校地协同。成立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为人大师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的同时,不断引进优秀的驻村艺术家并开展乡村艺术培训班培育更多优秀的乡建艺术家,充分发动村庄最为广大的妇女、儿童、老人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只要有一技之长,劈竹、缝纫、砌石、画画、包饺子、和面等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投身艺术活动的村民人数也呈指数型增长,年龄跨度小至10岁,大至79岁,为持续推进艺术振 兴乡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目前葛家已有村建艺术家百余人,各类木工、泥瓦工、缝纫工乡建团队十余支。
二、就地取材,多元利用特色、易得、低成本材料的理念。坚持就地取材,充分挖掘村庄里面的特色和资源,特色、易得、低成本的材料多元利用,花小钱做出特色。因此,葛家村在节点打造过程中积极采用村内随处可见的毛竹、石子、稻草等作为原材料,甚至把农作物葱、蒜、韭菜栽种在竹筒、猪食槽里,也化为美丽的乡村盆景,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不失村庄原有的韵味。例如毛竹,将它制作成篱笆、窗户、椅子、花盆、风铃等等;石子用于铺地和打造桌子、椅子、花坛;每家每户不要的布匹制作成娃娃、布画、门帘、墙饰等等。葛家村两期艺术创建,除去一些花木采购和帮工成本外,基本没有其他开支,真正的花小钱办大事,不给村集体造成负担。
三、留住乡愁,充分挖掘体现乡容乡貌乡风的理念。乡愁是村庄的根脉,更是村庄的传承。葛家村的乡愁根植于其800亩的桂花林,村中的第一棵桂花树来源于中国台 湾,由时任中国台 湾省警务处专员、主任秘书的村民葛培林先生,1947年返回内地时带回的二棵桂花苗。现二棵桂花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成为大佳何镇的桂花王。因此,在葛家的设计中很多以桂花为原型进行创作,在二期的艺术设计规划中,将桂花王所在的前后院打造桂王苑和桂王别院,作为传承的乡愁。葛家自艺术振 兴乡村以后,乡容乡貌乡风更是得到显著提升。例如教授路,这条曾为村庄最脏乱差的村庄小径,已是一步一景,再搭配富有年代气息的石头屋,成为村庄最美丽的网红之路,改善的村容村貌让葛家村宜居宜业。丛教授设计的人大椅、跳格子、桂香茶语等成为村民饭后纳凉闲聊的好去处,坐在自己打造的椅子上,葛家男女老少其乐融融。二期打造的和美苑,更是一段佳话,和美苑的两户主人原本相互不和,但看到隔壁的仙绒美术馆美丽热闹起来后,也希望进行艺术改造,于是丛教授将他们两户院子合起来打造“和美苑”,在提升庭院的同时,化解了积怨长久的一段恩怨,通过艺术振兴让两户人家重归于好。
四、业态融合,可持续走好艺术振兴之路的理念。可持续走好艺术振兴之路必须要业态融合。在丛教授团队离开后,部分村民一直在持续创作,村民袁小仙设计制作了布玩具70多个,毛竹用品10余种,已开始被游客购买,村民自豪地当起了乡村文创艺术品掌柜。葛家村也出现越来越多休闲共享空间,如鸟巢、葛家之光、四君子院、嬉乐园等等,出现越来越多的业态空间,如巾帼画院、仙绒美术馆、粉小仙手工艺院、古韵茶院等,镇团委副书记、村支委葛品高还将自家老房子修缮后建成乡村小酒吧,丰富业态的同时丰富村民生活。吉林、西安、上海等地游客被葛家的乡村艺术吸引慕名前来,带动村庄民宿、农产品、文创产品等发展,提高村民经济收入,让村民切实享受到艺术振 兴乡村带来的红利,桂语18号等民宿营业额直线翻一番,桂语7号的自我设计制作的手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目前,葛家村共有葛家之光、嬉乐园等休闲共享空间24余处,巾帼画院、仙绒美术馆等业态空间23余处,带动26家乡村民宿营业,让村民切实享受到艺术振 兴乡村带来的环境提升和改革红利。
六大成效
(一)乡风文明和谐起来。自艺术振 兴乡村,村民茶余饭后聚集在共享空间交流艺术、探讨生活、增进感情,乡风更加文明和谐、活动更加丰富健康、村民感情更加深厚。并且和美院、四君子院的打造也化解了一些历史积怨矛盾,为乡村矛盾化解提供新的方式。(二)村民富裕起来。据统计,葛家村民宿入住率为去年同期的三倍,各农产品销售显著提升,一些村民借此开发周边产品和文创产品,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之路。(三)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葛家村集体通过入股公共项目、孵化项目产业等、整合餐饮民宿,提高集体收入。(四)乡建艺术家、团队培养起来。目前葛家共有乡建艺术家百余名,团队十余支,满足村庄建设的同时,走出去共建其他乡村,为宁海县乃至全国艺术振 兴乡村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五)组织强大起来。在艺术振 兴乡村建设过程中,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向心力、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增强,村民对党委政府高度认可,65岁仙绒美术馆馆长叶仙绒有感于党委对于村庄建设主动向村党支部申请入党。(六)乡村振兴标杆树立起来。葛家村,原本一个平凡的偏远山村成为如今的艺术网红之村,它的成功标志着艺术振 兴乡村这条创新之路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大佳何镇葛家村为万千个向葛家一样的乡村提供了葛家样板。
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跨界融合业态。葛家村艺术振 兴乡村成效显著,但对标标杆仍有不少的差距,需进一步进行跨界融合业态,例如打造商业、娱乐、休闲、研学游等模块,挖掘和创建更多的家庭艺术馆、手工馆、咖啡馆、创意小店等。让葛家村真正走上一条绿色、美丽、富裕、可持续的艺术振兴之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如800亩桂花林和氧吧环境,打造露营基地,开发露营产业和周边产业等等。
(二)进一步宣传营造氛围。村庄发展是一个累计蝶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葛家村不能满足现有的成就,要扩面提质,将艺术遍布村庄每个空间、每个时间、每个个体。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教育,营造全民都是艺术家的氛围,结合村庄文化活动、利用表彰评先形式让艺术的种子在每个葛家人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
(三)进一步提炼形成模式。葛家的成功,有其偶然性,但更多是其必然性。自然资源丰富,但也有很多劣势,村集体经济薄弱、交通不便利、村庄活力不足等等,和万千普通小山村一样,因此,葛家村的成功是可复制的,提炼做法,形成模式,扩面推广,让艺术振 兴乡村成为宁海乡村振兴的点睛之笔。(通讯员 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