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下午,科顺防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公司总部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万泰,科顺股份公司董事长陈伟忠,广东省科协以及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等政府部门领导何少强、谭素、冯家擎、胡改侠、李蔚、陈锋登,防水行业领导与专家瞿培华、曲慧、张道真、朱德明、羡永彪、肖本林、朱志远、徐建月、王莹,高校专家代表解云川、孔杰,科顺股份公司高管方勇、孙崇实、毕双喜、龚兴宇、陈冬青等出席了活动。
▲科顺股份公司董事长陈伟忠
科顺股份公司陈伟忠董事长在仪式上,向莅临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的院士、领导及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高度评价了院士工作站的落户,并以此前刷屏的华为5G折叠手机为例,阐释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科顺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
他表示,科顺在23年的持续发展当中,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技术科顺、诚信科顺、服务科顺”三大公司策略中,技术就摆在最优先的位置。目前,公司拥有自己的博士后工作站,研发中心,品管中心,囊括了院士、博士后、博士、硕士等近百人的强大的科研队伍,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有深入合作。公司始终高举创新大旗,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服务和品质,引领行业技术变革。“希望科顺借助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一创新平台,在重大项目开发、高层人才培育、科技合作交流、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作为,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推动防水行业健康发展。”陈董对院士工作站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万泰
杨万泰院士激动地表示,科顺是其正式签约的第一个企业院士工作站。因经过深入接触,感受到科顺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科研素养,公司也具有一流科研条件与管理体制。在这样良好的基础上,更加需要进一步培养大量专业人才,做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他表示自己将充分发挥在专业领域的经验和影响力,尽己所能助力科顺的技术创新工作,让科顺不仅驰骋于中国,更傲立于世界。
▲顺德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谭素
顺德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谭素在讲话中指出,作为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力量的顺德,其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是以包括科顺在内的公司带动的。此次“科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对地区创新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和示范效应。政府高度重视并将持续关注企业的创新工作,积极提供扶持政策,希望科顺公司以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作为新的起点,将研发、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迈向新台阶,并向防水界的“华为”进军。
▲广东省科协科技工作者与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何少强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与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何少强对科顺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表示祝贺,他希望科顺公司抓住与杨万泰院士合作的机遇,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平台优势,攻克行业科技难题、开展高端技术研究、提升研发技术水平、培养优秀科研人才队伍,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针对工作站,他还提出五点希望,即「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速度、有亮度」,希望科顺发挥大志有恒的企业精神,力争把科顺院士专家工作站打造成全国的模范工作站。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副会长/教授瞿培华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副会长/教授瞿培华指出,目前中国缺乏技术创新,缺乏基础研究,杨万泰院士是全国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家,科研成果卓著,学术水平一流 。杨万泰院士与科顺公司携手建立院士工作站,必将推动防水行业加快创新发展的步伐,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在业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既为科顺实现公司发展愿景,也为防水行业创新发展带来显著贡献。
活动最后,杨万泰院士、陈伟忠董事长、何少强主任、谭素局长、瞿培华会长以及容桂办政府委员/经济促进局局长冯家擎、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曲慧、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深圳大学建规学院教授张道真、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德明、科顺防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方勇等专家、领导上台,共同为科顺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标志着科顺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成立!
延伸
杨万泰院士
杨万泰,高分子化学家,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现任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主任。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1985年于北京化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至今,1993年被评选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999年进入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2年作为负责人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017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杨万泰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化学的方法学研究。在表面改性领域,发展了一整套光催化表面C-H键转化新反应体系,可对聚烯烃等各种高分子进行多层次表面功能化。在聚合领域,建立了基于环状芳香频哪醇调节的有工业意义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新方法,可制备分子量可控水溶性聚合物和各种功能共聚物。在非均相聚合领域,建立了自稳定沉淀聚合绿色新技术,不仅可制备尺寸可控的微/纳粒子,还为解决“全球巨量废弃烯烃利用”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多项专利成果已进入工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