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

甘谷县发展扶贫车间的探索和实践

2018-11-23    来源:中国网生活    

甘谷县2013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95个、贫困人口16.62万人,贫困发生率29.5%。通过近四年的全力攻坚,全县退出贫困村53个,脱贫14万多人,2017年底剩余贫困村142个,贫困人口3.0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5.38%。今年以来,甘谷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紧盯整县脱贫摘帽总目标,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提升、精准识别管理、突出问题整改、抓党建促脱贫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将退出贫困村119个,脱贫2.2万人,贫困发生率将下降到1.48%,按计划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

一、发展扶贫车间的背景与思路

当前甘谷县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解决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问题是核心靶向,也是根本之策。近几年全县扶贫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并逐步发展壮大,促进了贫困群众收入稳步增长,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目前尚未脱贫的群众中,相当一部分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兼顾农业生产,难以远离故土,无法外出务工,缺乏有效的增收渠道,稳定脱贫面临一定困难。另一方面,近几年全县新发展了一大批以制衣、制鞋、麻编为主的加工型企业,但普遍面临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今年以来,甘谷县把就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把生产车间和培训课堂延伸到贫困村,全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脱贫,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脱贫新路子。目前,全县已建成扶贫车间52个,其中乡镇所在地8个、村一级44个;带动群众就业285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20人,达到60%以上。

二、发展扶贫车间的主要做法

在建设和发展扶贫车间的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五个关键点:

一是突出扶贫导向,科学布局建设。聚焦“扶贫”这一核心导向和根本属性,扶贫车间的布局、建设、发展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大局,全力保障群众稳定增收。车间选址上,坚持贫困户在哪里、就业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优先在贫困村、人口聚居区、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设扶贫车间,打造了贫困群众家门口的就业平台。建设方式上,采取“三管齐下”的办法,财政投资新建一批,吸引企业直接入驻;鼓励企业筹资自建一批,乡村两级协调落实建设用地;利用闲置房屋改造一批,同步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解决了企业前期投入较大的问题。就业对象上,把带动贫困群众就业作为扶贫车间认定的硬性指标,要求就业贫困群众不能少于用工总数的50%,切实放大了脱贫带富效益。产业门类上,突出劳动密集型企业,目前建成的扶贫车间主要是服装加工、草编绳编、鞋帽制作、手工木雕等门类,技能门槛较低,增收效果较好,群众能够尽快上手、短期见效。利益分配上,坚持扶贫车间的公益性定位,建立企业与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在确保车间稳定运行、企业实现盈利的前提下,鼓励企业适当让利于群众,确保了就业群众的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

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建设运营扶贫车间的主体。为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县委、县政府研究制定了《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扶贫车间管理办法》,构建了扶持企业建设运营的政策体系。在企业确定上,我们合理设置准入门槛,建立企业评审机制,采取“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办法,支持腾达实业、雅路人麻编等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发展扶贫车间,鼓励东部地区加工类企业带设备、带技术、带订单到我县参与扶贫车间建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能手、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创办扶贫车间。在贷款支持上,县上设立了扶贫车间专项担保基金,撬动贷款1000万元,并按基准利率的50%对企业给予贴息补助。在政策奖补上,每年安排专项扶持资金500万元,企业每吸纳一名贫困人口,按照每人每月2018年500元、2019年300元、2020年200元的标准,连续三年对企业进行奖补。在就业培训上,整合各类培训资金,专项用于务工群众带薪培训,按照吸纳一名贫困群众并签订半年以上用工合同1000元、签订1年以上合同2000元的标准,一次性补助到企业,既做到了就业群众带薪培训,也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在建设用地上,对企业新建的扶贫车间,免收土地使用费。在生产费用补助上,按照吸纳贫困群众30%以上补助50%、50%以上补助70%、70%以上补助100%的标准,分台阶对扶贫车间产生的水电费予以补助。

三是立足群众实际需求,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根据群众无法外出务工、没有固定时间上班、需要陪孩子上学、易地搬迁缺增收门路等情况,探索创新了“厂房式、居家式、跟进式、安置式”等四种发展模式,满足了不同层次群众的实际需求,都起到了增收的良好效果。“厂房式”扶贫车间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方式,建在人口较为集中的贫困村,送工作岗位到群众家门口,贫困群众就地就近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居家式”扶贫车间采取“企业+订单+贫困户”的方式,送订单上门,按件计薪,贫困户自由支配时间,进行“居家式”生产加工。“跟进式”扶贫车间建在学校规模较大的镇区,采取“错时”工作制,让“陪读”的学生家长就近就业,边带孩子边挣钱。“安置式”扶贫车间建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确保搬得出、能就业、稳得住、能致富。

四是全方位协调联系,多渠道争取订单。订单是扶贫车间的生命线。甘谷县扶贫车间的运营模式是:企业争取订单、提供原料、负责产品交货,群众经过培训上岗后,只负责务工生产。因此,有没有足够的订单,决定着扶贫车间能否持续长久地运营下去。我们在稳固拓宽企业原有订单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县内外企业将校服、工装等交由扶贫车间生产,争取到了天津东丽区、中车集团等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还与浙江、江苏等地的外贸企业签订了长久的劳务代加工协议,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订单支持。全县目前共争取到订单460万件(套),确保了扶贫车间稳定健康运行。

五是融入“三变”改革模式,提升扶贫车间效益。坚持把扶贫车间定位为助推脱贫攻坚、加快农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长久之计,与农村“三变”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县财政出资500多万元,对18家运营情况好、带富能力强的扶贫车间进行了整体收购,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村集体和贫困户,实行股权化经营,按照前三年每台机器每年750元、后七年每台机器每年1000元的标准进行定额分红,一方面使扶贫车间的收益覆盖了本村所有贫困户,另一方面增加了村集体积累,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发展扶贫车间取得的成效

一年来的探索实践证明,发展扶贫车间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有力抓手,是解决贫困群众脱贫问题的务实举措,走出了一条就地就近就业、稳定增收脱贫的新路径,取得了多方共赢的综合效益。一是群众增收效果明显。全县扶贫车间务工的群众,月工资在1600元至3000元之间,平均按每月2000元、年务工时间按10个月计算,年收入在2万元,可以实现5口之家脱贫。一人务工,全家脱贫,小车间发挥了大效益。二是助推了企业健康发展。企业通过建设运营扶贫车间,解决了招工难、用工贵的难题,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能和经济效益。三是增强了群众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务工,掌握了一技之长,长期增收致富有了门路,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增强了荣誉感,培植了自信心,提高了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和素质,起到了扶志扶智的作用。四是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通过发展扶贫车间,做强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培育储备了一批成熟的产业工人,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和致富带头人,为决胜脱贫、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下阶段,甘谷县将进一步强化支持,优化服务,着力在规范管理、做大规模、长效运行上狠下功夫,切实提高扶贫车间带动能力,加快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扎根在农村的“产业车间”“致富车间”“小康车间”,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作者为甘谷县委书记申君明)

[责任编辑:白雪]
用心关爱  呵护成长
精准扶贫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