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是历史上外人对贵州的评价,对于地处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深山区的黄土镇来说,用这三句话来形容更贴切。
据了解,黄土镇境内最高海拔1409米,最低海拔260米,群山起伏,溪河交错,石漠化非常严重。
穷则思变谋发展
“黄土境内沟壑纵横,切割较深,土地流失较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该镇党委书记王文学说。
黄土镇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部,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地处边远,交通滞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镇总面积17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0646亩,辖14个行政村,149个村民组,总人口23223人。属二类贫困乡镇,有8个贫困村(含1个深度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28户5051人。
面对发展困难,该镇党政班子不屈不挠,主动作为,思发展、破难题、找出路,带领干部群众攻克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如今的黄土,路网纵横,产业发展,群众主动奔小康的激情逐步升温。截至2018年底,全镇有782户3645人退出贫困户,贫困发生率也从2014年的21.8%下降到6.06%。
纵观黄土镇的发展变化,与广大干部群众“穷则思变”和“团结苦干”是分不开的。
深山沟里路纵横
要想富,先修路。拿该镇沙坪村村民赵文权的话说,就是山高路不通,阻断了信息交流,阻断了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
当年为了娶亲方便,赵文权的父母托媒人在寨子的东边李家说了媳妇,那个年代家家都穷,几把面条、用稻谷草捆几条鸡蛋就把亲事定了,一顶花轿、几个吹手就把媳妇抬进了屋。“大家都是从小玩到大的,而且寨子上都这样,就近娶亲,不存在恋爱不恋爱的。”当问他当年是否自由恋爱,赵文权依然还会脸红,显得不好意思。
经走访了解,199户774人的沙坪村,基本上都是亲连亲、戚连戚,有什么稀奇事,不出半天全村都晓得。
“现在好多了,有梦想的年轻人都外出读书和打工去了,交通也好了,回家车子可以开到门口,近些年来,外面来的媳妇也多啰。”村主任宋光武说,他家的儿媳妇就是去年从松桃娶来的,前几天孙子出生的时候,他亲自开车去松桃把亲家接了过来。
“以前黄土镇的交通确实老火,就一条县道从官舟镇拉到后坪乡,过境黄土路段不到10公里。2014年以前拉通的从场镇到勇敢、丰收、青龙3个村的通村公路,到2015年都还没有硬化。”王文学说。
近年来,镇领导班子加大上跑力度,协调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不仅硬化了原有的3条通村公路,还拉通了14个村的村级公路和所有村民小组的通组路,部分村还实现了入户路硬化。
2018年以来,启动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硬化65公里,完成入户路硬化4.8公里,新修产业路7.3公里,实现了村村组组通硬化路,入户路硬化率达70%以上。
产业带来百姓富
“交通改善了,产业也得必须跟上。”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冉曙光说。
“黄土镇的土地破碎贫瘠,在产业布局上只能点面兼顾,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挖掘、拓宽、延伸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确保全面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沙坪村白茶基地,冉曙光一边查看茶苗长势,一边与笔者攀谈。
如何扭转产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让产业在贫瘠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成为该镇领导干部反复讨论的话题。经过观察,确立"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抓转型,合理布局要效率,依托现有土地资源拉长产业链。
思路确定后,立即组建专抓工作组跑项目引客商。2016年,该镇通过招商引资在简家村种植白茶500余亩,在花溪村建成3500亩核桃示范园区,以花溪、平原、勇敢、杨家、青龙、简家、汤家、沙坪等8个村为试点,以"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规划了南丰蜜桔种植区2000多亩,当年移栽幼苗12万余株。
2017年该镇又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动员力度,在简家、花溪、汤家3个村发展花椒600余亩,新增发展珍稀白茶200余亩、珍珠花生600多亩、蔬菜3000余亩。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该镇种植和耕管茶叶3000余亩,种植脆红李、红心柚、板栗1000余亩,发展蔬菜和油菜1000余亩、烤烟2000余亩。产业从无到有,初具规模。
同时,该镇还充分发挥“外力效应”。依托企业和鼓励先进人士成立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2016年以来,以“公司+合作社”模式先后在简家、沙坪、雪花等村种植白茶1500余亩,建立了白茶生产加工车间。
鼓励先进人士王霞在青龙村栽种南丰蜜桔200余亩,解决了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增收致富。鼓励青龙村刘永强、刘小勇等先进人士回村创业,成立刘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他们的带动下,发动村民筹集资金2万余元建立了老鹰茶种植基地。
至目前,通过政府鼓励和引导,平原村群众自发组建合作社2家,种植蔬菜、洋芋、大蒜等农产品150余亩。勇敢村村民杨江自筹资金15万元发展生态水产养殖10余亩。丰收村群众自筹资金30万元发展中药材天门冬50余亩等。全镇14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产业”目标。
为了实现产销对接,真正盘活群众手里的土特产品,形成产销链条,2018年该镇投入120万元成立了贵州沿河黄土地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设立农特产品展厅,建立了线上、线下销售平台。
今年初,公司与该镇14个村合作社签订了油菜籽、黑豆子、花生等农特产品收购合同,通过"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把从老百姓手中收购来的农特产品进行统一加工、包装后上线销售。
“只有充分调动起群众发展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自主'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黄土镇的产业才可能真正发展壮大,群众的收入才能真正得到提高。”王文学说。
小康路上精神爽
“这几年,黄土的发展很快,路修到了家门口,入股分红每季度都会如期发给我们。”沙坪村村民赵文权说。
据资料显示,在党政班子的带领下,该镇今年又有193户887人将退出贫困户行列,雪花、勇敢、平原3个村要整村出列,贫困发生率将下降到2.24%。
曾经"春来无饭吃,冬来无被盖"的黄土,如今正在党的领导下改写贫困历史,撕掉贫困标签,富裕起来的黄土百姓素质不断提升,自觉组织打扫村里的环境卫生,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在同步小康路上阔步前行。(通讯员 何岸 肖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