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

常德农产品进京获青睐 消费扶贫劲头足

2019-06-26    来源:中国网生活    

6月22日,“常德品牌·中国品质”常德品牌农业推介活动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德品走出鱼米乡,德味飘香北京城。50家农业龙头企业携常德香米、津市米粉、灵犀茶油、河州甲鱼、石门红茶等100多个品种的常德优质农产品进京。现场签约76个,签约金额达到169亿元,常德农产品首都首秀即获成功。

在“德字号”这么多农产品中,竟然有相当部分是“贫字号”。它们登台亮相,一点也不逊色于其它产品。据了解,参与活动的农业龙头企业中,有26家企业直接参与了扶贫产业建设,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这次他们带着贫困群众满满的期待和纯朴的愿望,把清茶、香米、鲜果、土鸡、山猪等“土宝贝”送到北京,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

这次“贫字号”农产品现场签订合作项目34个,合同金额超过50亿元。来自桃源县乌云界大山深处、带动1000多贫困人口发展茶叶产业的君和茶叶公司签约2.5亿元,来自贫困县石门县、和贫困群众一道种柑橘的湖南杨氏鲜果公司签约2亿元,同是来自石门县、带动贫困户养土鸡的湘佳牧业公司签约5000万元……

为何这么多常德“贫字号”农产品能够从容整装进京?这与近年来常德持续不断抓产业扶贫、促消费扶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筑基产业扶贫

拥有“城池之母、稻作之源”城头山的常德,是传统农业大市,正在向现代农业大市迈进。山丘平湖皆有,粮棉油、猪鱼禽、果蔬茶遍地。应该说,这么好的“洞庭鱼米之乡”,贫困程度应当不深。确实,常德620万人口,2014年建档立卡时贫困人口为37.6万,其中贫困县石门县就占了四分之一。分析致贫原因,大多数贫困户为因病因残致贫。农业资源如此丰厚,产业扶贫自然而然成了常德脱贫攻坚的必选项。

推进“厘清脱贫路径”行动,将贫困户分为“有劳力户”“弱劳力户”“无劳力户”三类。对6.6万“有劳力户”,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分类制定“脱贫套餐”,通过产业发展、小额信贷、利益联结、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创业扶持等,让有劳力户都有脱贫致富门路。

贫困县石门县在湘佳牧业实施5000万羽“石门土鸡”扶贫项目,每个贫困村可年养土鸡30万羽,每个贫困户可散养两批、每批500至1000羽,入股的29个贫困村每村每年可分红4万元以上,加入的773个贫困户每户每年可直接增收1万元以上。

石门县还在每个村都设立了20万元的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基金,落实小额贷款,鼓励群众家家发展生产,实现了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对5万多“弱劳力户”,依然采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方式,让弱劳力户尽可能获得稳定收入。常德山丘资源特别丰富,发展林果业还不需要多少劳动力,劳动强度也不大。临澧县刻木山乡积极发展脐橙产业扶贫项目,为贫困户种植脐橙给予种苗、林地整理补助,注册“果小美”品牌、建立电商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产品,种植面积一下子发展1.2万多亩,受益贫困户多达2700多人。

对5000多户“无劳力户”也有产业扶贫的办法。石门县充分利用山区生态优势发展中蜂养殖扶贫产业,对无劳力户实行托养、代管模式,这一“甜蜜产业”让他们“躺”在家里也能有稳定丰厚的收益。据了解,在贫困户家门前放上2桶蜂,一年下来保守获利能达五六千元。

二、破局销售困境

贫是由于困,解困才能扶贫。产业扶贫最大的困局,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生产多了少了都不行。

特别是常德作为农业大市,还不仅是扶贫产品的销路问题,一直都在为农产品走出去、卖得好费尽心思。比如积极推进“德品出湘”“德品入沪”“德品进京”“德品出境”等,让一批农业企业和农产品成功走出去。那么常德这些年用了哪些方法解决扶贫产品的销路问题呢?

农企深对接,开辟绿通道。建立农企对接平台,近三年常德举办产业扶贫农企对接现场会200多场,广大扶贫干部热情地当起“推销员”,积极与超市、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联系销售农产品。目前,常德的规模超市都开设了“扶贫产品直销专柜”,贫困地区产品有了绿色通道。

石门县湘佳牧业公司,和中外30多家超市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全国17个省市区100多座城市的2000多家中外超市拥有了“湘佳生鲜家禽自营专柜”。专柜产品主要来自石门县山区,专柜促销员很多来自贫困家庭。

村镇有电商,全国是卖场。积极推进电商扶贫,给贫困地区农产品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2018年8月,全省首批“兴农扶贫”服务站授牌临澧县,与阿里巴巴兴农扶贫全面合作对接。该县佘市桥镇的雅林村打造千亩猕猴桃电商直销基地,成立了2家电子商务公司,开设20多家网店微店,带动本村贫困户55户,户均年增收4500元。

去年以来,常德累计培训电商精准扶贫人才1200人,现场指导新开店铺536家,有7个县的电商扶贫网点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全市农村电商扶贫网店达到1190家,全年实现销售额近10亿元。

送客入乡村,门前卖产品。一方面,城里人生活好了,想吃农家菜,向往农家乐,却苦于找不到“正宗好地方”。另一方面,农户自家农产品吃不了,卖不掉,却苦于找不到好买家。常德大力推进“送客入村、旅游扶贫”,开辟旅游扶贫线路,建起旅游度假区,城里人下了乡,贫困群众在自己门前就卖出了产品。

目前,鼎城区红烨山庄、临澧福船湿地旅游度假区、澧县黄家套庄园等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已成为不少城市居民出行首选地。各度假区采取收购和代销果蔬农副产品、招聘劳动力就近就业等方式,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

澧县甘溪滩镇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00多人,近年来那里举办树莓文化节,通过树莓采摘体验、民俗文化展演、地方特色农产品展销、树莓抖音视频大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每年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农产品上万吨。

三、锻造长效之链

实践一再表明,扶贫产业稍有闪失就可能成为短命的产业。比如驻村帮扶工作队如果撤队,产业还能不能持续发展?后盾单位如果不再发动单位干部购买贫困村贫困户的产品,产品还能不能卖出去?

常德首先从产业扶贫模式上入手,在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上下工夫,强化利益联结,确保产业发展有支撑,贫困户受益有保证。

石门县湘佳牧业、稼禾农业、渫峰茗茶等龙头企业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基地+贫困户”等模式,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市场、一头对接贫困户,然后把扶贫农产品回收销售出去。

桃源县李宝山茶叶扶贫产业基地425亩,通过财政项目扶持,委托君和茶叶有限公司对茶叶项目进行建园、管理和产品保底价回收,基地面积量化到户,带动贫困户致富。

临澧县四新岗镇久丰村,通过引进湖南山樱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流转林地3000亩发展油茶产业。全村有153个贫困户参与其中,将自己的林地流转给公司,前五年贫困户可以获得林地流转收入和在基地务工收益,五年后每年还可获得油茶年销售额25%的分红。

更加重视消费扶贫的作用。 这些年,常德市县两级举办了大量好戏连台的农业和农产品推介的节会活动。比如承办国际茶文化节,石门县每年举办柑橘节,澧县举办葡萄节,汉寿县连续几年举办蔬菜节,今年安乡县举办龙虾节,这次推动“德品进京”,等等。

今年以来,常德积极开拓消费扶贫渠道,为产业扶贫长远发展和贫困群众长期增收加力。近期,正抓紧建立《常德市贫困地区待售农产品目录》,重点推行“以购代捐”“校农对接”“网上订单”“单位团购”“共享农庄”“扶贫专柜”“爱心集市”等消费扶贫模式,一条产业扶贫加消费扶贫的长效之链正在锻造成型。(作者 杨成)

[责任编辑:熊欣]
用心关爱  呵护成长
精准扶贫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