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卿作
图为一名旅客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登机口进行人脸识别“刷脸”登机。
(银燕 牟健摄影报道)
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现场体验“刷脸”进站技术。
新华社记者 丁 汀摄
顾客在京东无人超市山东烟台大悦城店选购商品,实现“刷脸”进店、“刷脸”付款。
唐 克摄(新华社发)
近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宣布将在今年四季度进行电子客票试点运营,明年将在全国范围内的高铁中推广。技术的发展已经让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刷脸”即可进站、扫身份证就能乘车。“无证出行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社会合作效率的好思路”,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认为,“无证出行”的出现,意味着社会管理方式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
而未来,越来越多的证件都将以电子化的方式进入百姓的日常。一个不用手机、不用银行卡、不用现金,“刷脸吃饭”“刷脸购物”“刷脸取钱”的智慧时代正在来临。
多领域步入“无证”时代
“取纸质票有时候确实很麻烦,还要担心丢。”家住河南洛阳的焦同学就曾遇到过在高峰时期,因为火车站取票口队伍过长而来不及取票耽误了行程的事。目前,国内一些主要城市之间的高铁车次已经基本实现了刷身份证乘车。而在一些中小城市,仍有不少高铁车次不支持“无纸化”乘车。
近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东福在“智能高铁发展暨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十周年论坛”上宣布,电子客票将于明年在全国推广。届时,乘客可以通过刷手机、刷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不需要在乘车之前特意换取纸质车票。北京市民王先生认为,电子客票能减少误车的现象,这一举措很便民。
不仅仅是铁路,不少地方的城市公共交通现在也能做到“无证出行”了。今年5月19日,北京市轨道交通APP“易通行”全网正式运行。乘客可以在“易通行”上选择直接刷二维码乘车、线上购票车站取票、现场购票等多种方式,不用办卡,无需等候,一部智能手机解决问题。这一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乘客出行的便捷性,减小了地铁卡丢失、损坏的风险,让北京地铁迈进“秒进站”的新时代。
“‘嘀’声响起后即可通过闸机,由后台系统自动完成缴费扣款。”据北京地铁工作人员介绍,在乘车时,乘客只需要将APP中的乘车二维码对准地铁闸机上的小黄框(扫码处),整个进站过程不到一秒钟,能够为上班族节省不少时间。“手机应用还能享受跟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同样的优惠。”在北京工作的李先生平日里已经常用手机乘车了。有关专家表示,北京地铁每天有超过1000万人次的客流,“无票”运行能够大幅提高通行效率,同时也能减少逃票等不文明现象。
据悉,北京地铁还有望支持掌纹识别和面部识别这两种生物识别系统,如果实现,今后乘客忘记带手机也能进地铁站乘车了。实际上类似的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在上海地铁投入使用了,部分车站采用了面部识别,但仅仅用在特殊出口。因为残疾军人、离休干部、盲人、革命烈士家属和伤残警察等人群是可以凭证件免费乘坐地铁的,但是专人值守特殊通道又太浪费人力,所以采用生物识别功能之后就能大大减少查证的人力成本了,用户也仅仅需要注册一下,不用走到哪都带着各种证件。
在天津,300余条公交线路、6300辆公交车全覆盖,超过140万人领取了公交电子客票。市民上车后,通过扫描手机支付宝“天津公交电子客票”的二维码,即可支付成功。蚂蚁金服工作人员介绍,天津公交电子客票于2018年2月正式上线,至今已经累计服务近3000万人次。不少外地游客都称赞,“支付宝里领张卡就能坐公交,在天津旅游更方便了。”
“电子证件的使用范围正逐渐扩大。”广州市民吴志伟告诉笔者,他已经在6月份注册了电子驾照。目前,全国多地交管部门都推出了电子驾照的便民政策,其中,广州、南京、哈尔滨、温州、金华等城市已于2018年1月1日全面启用。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实体证件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更多种类的“电子证件”将会进一步普及,居民出行也将越来越方便。
政企合作助推智慧生活
技术创新是建设更加智慧化生活场景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互联网+政务”智慧升级,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深化政企合作,打破信息共享的壁垒,让普通民众的生活更便利。
7月5日,天津市和蚂蚁金服集团联合推出“电子证件信息服务”,此次上线的电子证件包括电子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居住证和户口簿。这意味着,如果忘记携带身份证件,公民只需要通过智能手机证明自己的身份。目前,天津市有1992家酒店,186家典当行支持使用支付宝公安民生服务中的电子证件信息。截至7月16日,全国已经累计有19个城市使用了支付宝的电子身份证,据统计,已有超过600万人领取。
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4G用户总数达到9.97亿,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数达34854万户,“互联网+智慧生活”形成了稳定的需求群体。
“庞大的数字用户将为智慧生活提供稳定的需求,这将倒逼智能化技术的创新,进而推动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左晓栋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证”出行在未来的智慧生活中只是冰山一角。电子政务、“刷脸”办事,都将推动信息惠民、便民、利民深入发展。
“除了便捷性外,安全性是我最关注这项技术的地方。”在长沙读书的大学生小刘对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很是担心。在上传电子证件的过程中,她需要拍摄身份证正反面,按照提示进行朗读并自动采集视人像。小刘认为平台对信息的保密十分关键:“身份证、声音和人像都被采集了,如果被窃用了,可就麻烦了。”
“ZOLOZ”是蚂蚁金服旗下的全球可信身份平台,据其总经理陈继东介绍,人脸识别技术正在保卫支付宝上违停缴费、打印公积金证明等功能的安全性。这项技术的准确率达到了99.6%,如果结合眼纹等多因子验证,其准确率能达到99.99%。蚂蚁金服城市服务副总经理赵丹丹表示,支付宝的电子身份证件功能为确保使用者身份的真实性,设置了四道“关卡”:手机密码、支付宝登录密码、指纹和“刷脸”认证。
笔者在试用电子身份证的过程中发现,用户可以使用警务APP进行认证。据悉,认证数据若不通过,则会转入人工审核。“解决网络空间的可信问题,关键是要保护好个人隐私,建立网络身份管理体系。”左晓栋认为,通过企业和公安部门的信息共享,可以提高“无证”技术的安全性。
证件全面电子化任重道远
在中国,“无证”生活首先基于庞大的数据优势,同时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云计算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电子证件数据库的建设,使得电子证件的优势得以彰显。
“电子证件的推广速度真快”,这是广西省南宁市市民蓝女士的切身感受。从2016年年底南宁市公安局与腾讯公司首次合作推行身份信息电子化,到2018年4月支付宝卡包加入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功能,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
“证件电子化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行业趋势”,蚂蚁金服副总裁邹亮表示,世界各地都在为将实体证件智能化,并逐步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类场景而努力。
2017年11月,澳洲首批电子驾照在新州西部达博市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试点。今年夏天,芬兰交通安全局将发布一款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它不仅可作为电子驾照使用,还可以提供车辆技术参数、车检详情、缴税信息等服务。其负责人西莫·卡尔皮宁表示,电子驾照包含了传统卡片式驾照的全部信息,也可作为身份证明,“去邮局取件时,只要出示电子驾照即可。”
在德国,电子护照已发展得较为成熟。除了内部存储有护照持有者头部的二维数码照片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芯片,可以加密存储护照持有者的脸型、视网膜、指纹等生物特征信息。当护照持有者出入边境时,他们将被要求对着一个特殊的相机进行拍照以记录其生物特征信息。与此同时,护照内的芯片所记录的信息将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显示在检查人员的电脑上。工作人员只需将上述两种信息进行对比,就可以查验出护照持有者是否为其本人。
“这种电子护照不仅可以提高出入境效率,还能在最短时间内辨识出窃盗和伪造行为,安全性也大大提升了。”在德国科隆留学的陆同学对本报说。
目前在中国,深圳、广州、郑州、南昌等多个城市,已有电子社保卡、电子居住卡、电子驾驶证等电子证件上线。
但同时,电子身份证的功能还远非尽善尽美。目前其城市应用场景仍相对有限。在河南省郑州市,仅有电力营业厅支持电子身份证的使用。而在天津市,也只有酒店和典当行业能用得上电子身份证。“要想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便利,电子身份证未来应该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作用。”在天津市工作的牛女士说道。
电子证件除了在推行范围上存在不足,法律上也还有许多制约。前段时间,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金华市等地推出的电子驾照风靡一时,但必须注意到,它是地方推出的便民措施,使用范围仅限于本市的普通道路。换句话说,在高速公路上驾车或者跨省驾车,驾驶员仍必须随身携带实体驾照。“网证不能完全代替实体证件。”浙江省台州市国土局黄璋副局长表示,虽然电子证件具有易保管、易携带,有多重密码保护的特点,能够大大降低证件丢失的概率和被人冒用的可能性,但要取代实体证件,电子证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今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依赖于互联网,因此产生了身份认同的电子化趋势。”左晓栋谈到,新的生活方式必将带来社会管理模式的革新,而证件电子化是实现智慧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在监管领域,更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电子化证件与智慧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
以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袁 方
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实现以智能化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尤须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提高数字化服务水平。相关政府部门是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提高其数字化服务水平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一是整合共享政务数据。全面整合条块分割的政务数据资源,突破政务数据的区域、部门和层级限制,建成对内一体化政务信息系统和对外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升政务数据信息的整合覆盖、分级管理、统筹利用和互认共享水平。二是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效拓展公共服务职能,扩大政务服务种类和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精准有效破解区域、城乡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难题。三是充分发挥法律、标准、示范等的规范引导作用。发挥法律规范、标准引领、示范带动在数据整合应用、平台接入、服务价值、应用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权责清单和服务指南,鼓励社会治理主体依法参与政务数据的开发利用,提升政务数据服务社会治理的综合效能。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是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载体和前沿,建设智慧城市是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的有效举措。一是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水、电、能源、交通、管网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全面布局物联网、无线网等,使数据提取和移动交互更为便利,为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奠定基础。二是推动不同领域数据互联互通。促进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构建覆盖城市运营各领域信息的“城市数据湖”,促进不同领域数据互联互通,提高社会治理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协同性。三是提高数据使用效率。深度融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深入挖掘“城市数据湖”海量实时更新数据和沉淀储备数据,提高城市治理者对大数据的研究应用能力和数据使用效率。
探索网络化社会治理新模式。目前,社会治理正向社会协同治理转变,应充分借助智能互联技术,探索实施“互联网+群众路线”治理模式,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扩大参与广度,拓展参与深度。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宣传引导,既要掌握在线宣传引导的主动权,弘扬社会正能量;又要推动宣传力量下沉,在城乡社区基层组织进行线下配套制度建设和服务宣介。二是鼓励、引导和支持民间志愿者和社会团体依法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三是以网络为依托,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丰富群众依法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渠道,形成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