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

是村民也是演员 一台实景剧改变的桃花源

2018-11-19    来源:中国网    
“开船了!”每天晚上7点30分,肖兵那铿锵浑厚的嗓音划破秦溪两岸的寂静。随后,在秦溪的涟漪中,他轻划小渔船,载着游客戏波而行。船来到水溪桥下,桥上的当地居民不时向肖兵和游客们打着招呼。

亦真亦幻,戏里戏外,成为夜色里的桃花源一道有趣的风景。

“每晚泛舟夜溯秦溪,像是回到了千年前,成为了武陵渔郎的化身。”作为常德桃花源景区大型溪流漫游实景剧《桃花源记》中270多名群众演员中的一个,肖兵与其他人一样,白天忙本职工作,晚上则化身剧中的演员。

肖兵住在桃花源镇桃花源村,作为理发师的他,闲暇时兼职做桃花源景区的编外导游,夜间演出。依靠这些进项,他与妻子的月收入过万。

如今,村里像肖兵这样的兼职演员越来越多,依托景区发展,村民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有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随着桃花源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

变鼓的荷包,村民当演员走上致富路

夜色中,追光灯停留在村民徐家富的身上。今年60岁的他戴着斗笠,一身白衣,立在小船中,自然而娴熟地敞开手臂,一边唱着歌谣,一边撒开了渔网。

每天下午4点半,徐家富从当地的建材厂下班后,接上放学的外孙女,骑着小三轮前往桃花源景区。晚上6点,他将饰演书童的外孙女送到景区的采花小岛,再折回到对岸的游船码头附近,换上衣衫,作为第一幕上场的演员,等待演出开始。

随着音乐,一个场景很快结束。徐家富马上乘车赶往1公里外的下一个水上表演区——这次,他的角色是驾婚船迎亲的艄公。

串场的徐家富乐此不彼,“算上白天的工资,还有我和外孙每人每月1500元的表演费,家中每月有近8000元的收入,比在外面打工高多啦。”而在过去,他每月的打工收入不过3000元。

2015年,常德市委、市政府确定“6+1”目标,对桃花源景区进行升级改造,重点实施秦溪、秦谷、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等景点的提质改造,桃花源古镇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并推出一台山水文化实景演出,全力打造常德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新高地和全域旅游新样本。

《桃花源记》实景剧以河流为媒介,以画中游的全新浸入式观演模式,结合自然生态景观打造了一个“十里秦溪”河流剧场,在部分专业演员和当地群众的参与下,生动还原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2017年5月的一天,在桃花源古镇广场散步的徐家富听说剧组在招演员,闻讯而去。现场导演问他:“你会不会划船、打渔、撒网?”“这个我会。”做过几年渔夫的徐家富顺利通过了面试。不久后,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孙女也吵着要和外公一起表演,并且通过了面试。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笔下原生态的捕鱼、耕种等劳动场景,在演出中一一得以展现。而参演的牛、鸭等家畜,更带来浓浓的乡村气息。

在家务农的文丕林,过去帮人割稻谷一年收入3万元,自2017年桃花源景区对外开放后,白天他是在秦溪上清理河道的环卫工人,入夜就沿着秦溪的河流剧场,伴着音乐赶鸭子上台表演,年收入可达6万元。不耽误农活,又可以在家门口赚钱,文丕林心里乐开了花。

桃花源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明强,在演出中负责遛羊。他调教出来的羊群,不仅有固定的演出队形,还会看灯光、懂音乐,演出结束时,甚至能自觉退场。

“因为这个演出,大家的荷包都鼓起来了。”刘明强笑着说,以前靠家里的2亩地,只能维持三口之家的温饱,现在凭着每月4500元的羊群托管收入,不仅生病的妻子有了买药的钱,去年家中还有了一些结余。对于脱贫,他充满信心。

变新的观念,小镇生活越来越丰富

“渔郎开始高歌,桃花妹就应该快出来了;听到鸭子的嘎嘎声,大家就知道是到农耕场景了。秦溪两岸不仅是剧组的演出场地,也成了村民们的休闲场所。”肖兵说,以前景区老百姓生活与旅游不搭边,现在每晚演出时,散步休闲的居民们随船而动,欣赏着一幕幕熟悉的场景。

在村庄场景里饰演老陶妻的村民葛琼娇说,老伴很支持她来做演员,每天的演出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生活。

如今,剧组若是招群众演员,不仅会经过重重筛选,而且对表演能力也会有所要求,村民们依然报名踊跃。然而,最初招募演员时,让《桃花源记》的演出副总经理王震和演出现场导演杨红萌夫妇很是头疼。

2016年底,在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管委会等有关单位的支持下,桃花源盛典演艺发展有限公司完成了《桃花源记》实景演出剧的创作,开始招募当地群众。

“我们只会干农活,只在电视上见过演员,哪里会演戏?”“山水实景演出是什么,唱歌跳舞我们也不会。”“你们这么大的投资项目,交给我们干农活的来演,心里没底啊。”……杨红萌回忆,在《桃花源记》剧组走村串户的招募现场,很多村民们心有顾虑,而答应来的少数村民也大多抱着好奇、好玩的心态。

为了走近村民,公司总经理张剑峰带着导演们在桃花源镇里认起了干爹、干妈,跟老百姓结对子,鼓励他们参与。

一场演出90分钟,村民们为此连续进行了几个月的排练和培训。2017年5月,天气渐渐炎热起来,培训中的各类问题接踵而至——村民们大多说一口方言,与导演沟通不畅;每天排练十几个小时,一些村民热得受不了走了一批;村民们不理解为什么排练好的动作,需要反复修改。随着排练的深入,问题一个个得到解决。

《打渔歌》《春暖桃花源》《又是一年桃花开》,一个半小时里,徐家富和肖兵既讲又唱,很多时候还有自由发挥。虽然不是专业演员,却也在舞台上不断积累着经验,而且越唱越自信。为了表演好,两人私底下没少练习。

2017年7月31日,实景剧首演,震撼唯美的画面让首批体验者为之欢呼。“当时我被紧张、激动、骄傲等各种情绪包围,很有成就感。”肖兵说。

以前桃花源镇的夜晚,村民大多以看电视、搓麻将打发时光。现在,每当夜幕降临,秦溪两岸便会热闹起来,群众演员们早早开始候场,有的村民则聚在一起拉家常、跳广场舞。

“桃花源镇现在变化真大!”肖兵感叹,镇里不仅路宽了,房子更漂亮了,村里的留守儿童数量也在逐渐减少。

变旺的人气,年轻人纷纷回乡发展

4.6公里长的秦溪河流剧场上,游船行至大半,水上婚礼的婚俗场景中,送亲的队伍在岸边徐徐前行,哭嫁母亲的不舍被村民黄美华动情地演绎。

习习微风中,桃花妹将免费的擂茶和喜糖送给游船上的客人们。游船溯溪而上,游客一边喝着热乎乎的擂茶,一边观赏着表演。

桃花源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家乡人气旺起来,年轻人也纷纷返乡发展。

2016年,提质改造后的桃花源镇焕然一新,让回乡过春节的邓林林在自家门口迷了路。感受到家乡的巨变,他辞掉佛山的工作,与妻儿回到家乡。妻子在镇上开起了服装店,他则与朋友在镇上开了一家酒店,日子越过越红火。

之前在南京安家的龙颖,回到桃花源建起了民宿;28岁的谢元,回乡开起了擂茶馆。今年8月,桃花源旅游管理区青年事业发展促进会注册成立,从事过传媒、物流、财务、雕刻艺术等工作的年轻人,返乡后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引进这个剧目,就是要留住更多的游客,发展桃花源。打造建设好桃花源景区,通过景区,把景区周边的群众带动起来,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文明程度和就业本领。”桃花源旅游管理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佘斌说,桃花源里的改变让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通讯员 李林)

[责任编辑:熊欣]
用心关爱  呵护成长
精准扶贫

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