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是“战胜卒中,再立人生”(Up Again After Stroke)。卒中俗称“中风”,总体呈现出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的“四高三低”特点。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人,患病率1114.8/1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330万人,发病率246.8/10万人;每年脑血管病死亡154万人,死亡率114.8/10万人。卒中存活者中,80%左右身体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个人健康、家庭幸福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10月27日,中国卒中学会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举办第十三个世界卒中日科普公益活动,号召并引领全国2400多家医院(卒中中心)、38400多名红手环(卒中科普)志愿者在世界卒中日前后开展形式多样的卒中科普宣传、健康公益活动。
卒中来势汹汹
卒中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正常情况下,心脏通过血管向大脑供血,脑细胞从脑血管的血液中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支配人的正常思维和生命活动。
如果脑供血动脉闭塞,该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得不到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发生坏死,称为缺血性卒中,其占全部卒中患者的77%;如果脑供血动脉破裂,血液进入脑内和脑周围间隙,使脑细胞得不到正常血管内运输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发生坏死,则称为出血性卒中,这一类型占卒中患者的23%。全脑一旦血供中断,6秒内神经细胞代谢就会受到影响,10~15秒意识丧失,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持续5分钟以上,脑细胞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卒中是世界范围内成人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卒中可以引起多种脑功能障碍,如偏瘫、吞咽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感觉障碍、平衡障碍等。卒中的发生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躯体和精神负担,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急性期的卒中治疗是有窗口期的,比如缺血性卒中,如果能在4.5个小时内使用溶栓药物,就会大幅降低病死率和残疾率,但超过这一时段,溶栓不仅效果不好,反而可能起反作用,所以国际上的共识是“时间就是大脑”。
“120口诀”可以快速识别卒中
据中国卒中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教授介绍,在卒中的防控过程中发现,很多患者以及患者身边的人不知道卒中已经发生,即使意识到可能发生了卒中,大多不会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送达合适的医院。因此,对公众进行卒中识别教育,使大多数人能够快速识别卒中和马上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送到合适的医院进行救治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早期识别卒中呢?中国卒中学会于2016年世界卒中日期间向公众发布推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卒中识别工具——“中风120”口诀,将我国常用的医疗急救电话号码“1\2\0”编入方便记忆的中风快速识别口诀:
“1看”——一张脸不对称,口角歪;
“2查”——两只手臂,单侧无力,不能抬;
“0(聆)听”——说话口齿不清,不明白。
中国卒中学会提示:如果有以上任何一种症状突然发生,请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999”或当地卒中中心电话,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送往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卒中中心)进行抢救。
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90%以上的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发病原因大致可归于高血压、体育活动减少、脂蛋白异常、蔬菜摄入不足、肥胖、不良的情绪应激、吸烟、心脏疾病、饮酒和糖尿病等10个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因此,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控制等可以很好地预防卒中的发生,减少卒中的危害。
全国已建成卒中中心2458家
王拥军向大家介绍,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卒中的防治水平有所提高,医疗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卒中患者年死亡率较10年前下降了90%;复发率为7.7%,与欧洲国家相当,整体预后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整体卒中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临床诊断和救治技术水平持续进步,各种渠道的宣教也大大促进了卒中防治知识的普及。目前,我国是世界卒中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过去的3年里,在中国卒中学会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卒中中心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到2018年10月,全国共建设2458家卒中中心,其中304家为综合卒中中心。中国卒中学会还探索在县域、城市社区建立区域范围内卒中防控基地的机制,对基层医生进行卒中规范化诊疗培训,组织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并逐渐形成机制推广,在全国逐步建立起三级立体化的卒中中心模式,真正实现对卒中特别是急性期卒中患者的高效、规范救治。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卒中中心建设工作,中国卒中学会总结国内外经验,组织专家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并启动制订《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作为指导提升我国卒中中心医疗水平的教材依据。
今后,中国卒中学会将面向各卒中中心,围绕卒中急救、预防、康复等各个环节开展更加深入、全面的规范化培训,通过卒中中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优化提高卒中的医疗水平,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医患和谐,也为其他慢性病的防控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